楞嚴經是修行最快的法門嗎

第8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七面,庚二、現相證成。

前面的這一大段文,就是把生命分成生滅跟不生滅差別。當然佛陀在講道理的時候,他喜歡用譬喻的方式,因為道理是很深,但是如果我們用日常生活容易理解的事相,我們就容易怎麼樣:藉事顯理。你看虛空是不生滅的,灰塵是生滅的,這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現實的狀況,所以佛陀講譬喻,就是用淺顯生活的相貌,來譬喻深妙的道理。

這裡,從虛空跟灰塵我們知道兩個真理:第一個、灰塵是生滅的,第二個、虛空是不生滅的,這第一個道理。第二個、虛空跟灰塵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一)在小乘的止觀當中,他們的思考模式,虛空跟灰塵是對立的,漢賊不兩立,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有生滅就不準有不生滅,有不生滅就不容許生滅。所以小乘聖者認為,涅槃,就不允許有生滅現象。有生滅現象就障礙涅槃。

(二)大乘佛法不同意。佛陀也來到人世間,他也示相八相成道,他也示相生老病死,但是也不障礙佛陀的大般涅槃,佛陀還是常樂我淨。大乘佛法是認為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問題是你不要顛倒、不要執著、不要住,你一住…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你一住啊,風雲變色,整個全部的涅槃完全消失,就是苦惱的生死。所以在這個地方,在虛空跟灰塵的抉擇,的確是有大小乘的不同。

這個不二思想——其實在這一段,佛陀用現前的相狀來證明空、塵之義,前面是阿若橋陳那比丘個人的體驗,佛陀基本上是認同的。但是這以下是佛陀親自出手,來發明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蕅益大師說,佛陀所發明的生滅跟不生滅,比橋陳那比丘所發明的更加高明。因為前面的橋陳那發明生滅跟不生滅,是用對立的方式,但是你看這段經文,佛陀是從一個不二的:生滅中有不生滅,不生滅中有生滅。從一個不二的角度來發明。從這一段你可以看的出來,佛陀親自在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的確是比橋陳那比丘來得高明多了。我們看下面的經文就容易清楚:

庚二、現相證成

光引頭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前面的橋陳那比丘所發明的空塵、主客二義,佛陀講如是,是加以肯定。但是這以下是佛陀親自來發明,看佛陀是怎麼說,在這個時候佛陀不是用說的,佛陀是用行動,以實際的行動來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他從他的手掌當中,以他的神通力,發出一道寶光,往阿難尊者的右邊飛過去,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回過頭來,向右看過去;接著佛陀又放一道寶光在阿難尊者的左邊,阿難尊者又往左邊看過去。

審問動由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這就產生兩個動作:一個左、一個右。那麼佛陀就假借這樣的因緣問阿難尊者說:你的頭為什麼會左右搖動呢?阿難尊者說:因為我看到如來的光,跑到我的左邊,跑到我的右邊,所以我就隨順這個光明左右搖動啊!

這個也是個人之常情嘛。我們看到有一些特殊的東西,在我們的眼前閃過去,我們想要去捕抓、想要去了解,就會搖動。

辨定動者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阿難,你看見佛光是左右的,往你的地方飛過去,那你就搖動,那麼是你的頭搖動?還是見性在搖動呢?

因為我們要捕抓光明當然用眼根,眼根跟頭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眼根想動,當然是頭要動。這也就是說:能見的眼根是動,但他的意思是說,那你的見性有動嗎?當然見性要見東西,要假借眼根當工具,但是真正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主人翁,那個見性有在動嗎?

佛陀是問他說:你的本來面目,那個真實的明瞭的心性它有動嗎?

那麼阿難尊者下面的回答,非常的正確,他說:我的頭是左右搖動,但是我的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這句話很重要!止就是一個寂靜的相狀,動是搖動的相狀。

心性它是什麼相狀?它不是搖動,但它也不是寂靜。諸位要知道哦!如果心性是寂靜,那心性就不能夠生起妙用,就落入兩邊了。

心性是離一切相——它本身不是寂靜的相狀,也不是搖動的相狀,當然它也可以隨緣顯現寂靜、隨緣顯現搖動,它本身是離寂靜、離搖動,說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離一切相。

如來印許

【佛言:如是。】

佛陀聽到這個回答非常滿意,如是,的確如此。

這一段的經文,整個思想就在這一句話則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幾乎所有古德在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重點都扣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會讓我們對心性的瞭解更深層的瞭解,我們想要安住真如,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真如,要不然你怎麼安住呢?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叫做:

真心不墮妄境——

就像一個鏡子,鏡子它可以照了整個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沒有真實的結合。你看你一個男人站在鏡子面前,它就隨順因緣,顯現一個男人的相狀出來,這個男人走了以後,站了一個女人,就顯現女人的相狀;但是身為鏡子,它本身不是男人,它本身也不是女人的相狀,它本身無相,但它隨順外在的因緣,顯現男人相狀、女人相狀。真心亦復如是,它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狀,但它本身來說,它是無相,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它在經典上這叫什麼呢?我們心跟外境叫做非和合,但是又非不和合。所以這個地方,我個人有個小體驗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有一段時間,到一個道場去上課,是上下午的課,中午吃飽飯休息一下。但是它那個地方經常有很多的噪音,非常吵。但是我必須休息,因為我下午上課要有精神,但是外境不是我可以決定的啦,所以剛開始我的心接觸噪音的時候,我感受非常不好,當然也打很多不好的妄想。但是我想,我的《楞嚴經》想說:其實我們這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沒有真正的和合。如果說音聲它是真實的跟我的心性和合,那我就別無選擇了,那我肯定要受它干擾,問題是我們的一念心性,其實跟聲音是沒有真正的和合,那沒有真正和合,它為什麼干擾我們呢?因為你有所住,所以它對你產生干擾。為什麼阿羅漢在這個地方,音聲對他不能產生干擾?因為他無住,他選擇無住嘛。

灰塵在那個地方,我們選擇虛空嘛,我們不一定要選擇灰塵。灰塵要不要出現,我們沒有決定權,但是我們選擇安住在灰塵或安住在虛空,這一部分是我們做主的。釋不釋放音聲,這個我作不了主,我過去有這個業力,循業發現嘛!我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方,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剛好有工程在施工,那肯定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過去生有造作這個業力嘛,我認命。但是我面對果報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不受、選擇無住,這一部分是我們有選擇權。我們的生命,有些是你作得了主的,有些你真的作不了主,你要把它區分出來。

所以我後來就慢慢…誒,調整我的心態,我想說,我的心本來就沒有這噪音的相狀,我不一定要隨你而轉,誒,我很快就睡著了,真的啊。

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真的是這樣。一念心轉,一念心轉,整個生命的因緣都轉。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你看一個人起顛倒的時候,夢裡明明有六趣,醒過來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往生淨土也就是一念的覺悟,一念的迴光返照,皈依佛陀,顯現極樂世界。你一念的顛倒執著,那就出現了三界果報。

所以它這個地方就是說:心性本身是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搖動相,它是離一切相的。這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原來我們無始劫來起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的罪業,但是都沒有真實染汙我們的心性,我們隨時可以恢復我們本來清淨的面目。為什麼呢?因為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它根本是離一切相的。所以:

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說:我們能夠恢復我們本來面目?因為我們本來面目,本身是不受染汙的。

這個思想就說明真如它的一個的相貌是離一切相。

戊三、約標指顯見性無還(分二:己一、陳情。己二、開示。)

前面是講到生滅跟不生滅的問題,這個地方講到歸還跟不歸還的問題。

佛陀約標指,約標月指;這個標月指是說:佛陀在詮釋真理,因為這個真理是佛陀自己覺悟的。佛陀心中有一個聖道,但問題是佛陀有大悲心,他要把這個聖道傳遞給我們,當然禪宗就以心印心,就不假借文字,這個困難度很高。我們一般的方式就是借教來開顯道理:文以載道。就文以載道,文以載道就好像一個標月指,月亮在哪裡呢?在這個地方。我們透過指頭的方向找到月亮,指頭本身不是月亮,但是你透過指頭可以看到月亮。但是你如果執著在指頭上,你就找不到月亮。你要執著名相,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理,是這個意思。佛陀用標月指的道理,來開顯有些東西是要歸還的,有些是不歸還的。

己一、陳情

阿難尊者的陳述疑情,還有請佛開示。

聞法雖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我們看這一段阿難尊者的心態:

首先,我們看到阿難尊者他承受佛陀慈悲的教誨,他已經知道什麼是生滅的,什麼是不生滅的。但是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是悲從心來,合掌表達對佛陀的感恩。他說:我雖然聽聞到這個相妄性真的道理,我知道所有的相狀都是生滅的,只有那一念的心性,才是真實而不生滅的,這樣微妙的道理,我覺得已經對我的微妙心性有所覺悟,這個心性是本來圓滿、本來常住而不生滅。

看這個意思,阿難尊者對心性的相貌已經有所瞭解,但這個地方的障礙哪裡呢?看下一段:

仍依妄心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但是雖然我能夠了解我的心性是本來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但這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我現在之所以能夠去覺悟佛陀說法的音聲,我還是用我這個攀緣心啊,我用這個攀緣心來分別佛陀的音聲,才去覺悟真理的啊!

未認本心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那麼現在您告訴我說,這個攀緣心不是我真實的心,而那種不生不滅的心性才是我真實的心,我實在不能夠直下承當啊!

請佛除疑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所以這個時候,阿難尊者他希望佛陀的慈悲哀憫啊,希望再一次開顯圓滿的法音,來拔除我心中的疑根,使令我在生死流轉當中,迴歸於無上的菩提道路。

這段話的重點在於: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前面是因為道理的問題,他道理沒有清楚,但這個時候道理全部清楚了,他知道說這個生滅心是不好的,是生死的根本;不生滅心是好的,是涅槃功德的根本。他這個道理完全清楚了。但是他怎麼樣呢?蕅益大師說:阿難尊者積迷已久啊。跟妄想在一起太久了。

阿難尊者在經文上說:佛陀啊,我從出家的時候就是用攀緣心,攀緣您相好才出家的。你看有些人他學佛是唱爐香贊,很高興才出家的啊。那也是攀緣爐香讚的音聲才感動的嘛。我出家以後,我吃飯睡覺、做早晚課都是用攀緣心啊,那您突然告訴我說,這個攀緣心不是我的真心,我怎麼能夠承當呢?所以這個已經不是道理的問題,他道理雖懂,但是他沒辦法直下承當,這個是怎麼樣?疑根猶在。

我們跟攀緣心的歷史,那追溯到無量劫前,看每一次的生命都是靠它來生活。每一次得果報都是靠內心的感受,靠內心的想像來引導我們。我們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呢?我們一般不依止真理的,而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跟了這麼久,你要我放棄感受、放棄妄想真的做不到。這個是阿難尊者的心態,就是徒獲此心─我知道真如本性如此的好,但是我實在是不敢承當啊!

這是十番顯見最後面的關卡,看佛陀怎麼去破他,怎麼開導他?

己二、開示(分二:庚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庚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庚一、近就音聲分別以明無性

首先佛陀在整個六塵當中的所緣境,先選用音聲,然後再廣歷其它的五塵。這六塵有: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我們對音聲的感受是特別強烈的,所以先用明顯的音聲,來發明這個妄想是沒有真實體性的。它只就是在耳根跟音聲碰撞的當下,才暫時的顯現,等到根、塵分離以後就消失了,它是離塵無體的。我們看經文:

離塵無體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假設能夠分別我聲音的,這就是你的心。這當然是攀緣心,我們內心跟音聲接觸產生一個感受、產生一個妄想,我們感覺到它是如此的實在,我們就認為這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就跟著它走。佛陀說:好!沒關係,你一定要這樣做,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它真的是你的本來面目,是你的主人翁,這個地方有個條件: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它既然是你的主人翁,它就應該永遠的陪伴著你才對,它就應該當音聲消失的時候,必須繼續留下來才對。

我們現在一直在找主人翁,菩薩云何應住?如果我們認為說,妄想跟感受是如此的真實,那它就應該永遠陪伴在你身邊才對啊。音聲來的時候,把它帶過來;音聲走的時候,它應該留下來才對,事實上是不然嘛。你看我們今天:有時候很歡喜,因為別人讚歎我們。那我們這種歡喜的心,是別人音聲的刺激,我們產生歡喜。你說這個心應不應該安住?當然不能安住嘛!因為這讚歎的音聲消失了,別人一毀謗我們,我們歡喜的心,馬上失掉,痛苦的感受馬上生起。所以你看我們老是跟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的舌頭一轉,我們的心就跟著轉,那怎麼是你真實的心性呢?

真實的心性它的條件——必須永遠對你不離不捨,永遠陪伴著你才對。要恆常存在,你痛苦的時候它也在,你快樂的時候它也在,這才叫真實嘛。

但事實上,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這樣嗎?看佛陀怎麼解釋:

以喻發明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佛陀說:比方說一個客人,他暫時住在旅館當中,他暫時住一住就要離開了,不能長住。但是這個旅館的主人,他是真實的永恆的住下去。那你現在分別法音所產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復如是,如果它是真實你的心性,它不應該離開,它應該永遠陪伴著你才對啊。為什麼聲音走的時候把它帶走呢?

你聽到美好的音聲、美好的音樂產生快樂的感受,當美好的音樂結束的時候,你快樂的感受也被帶走,那這個算什麼真實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帶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緣生起的,都不是你的東西。

所以蕅益大師他在唸佛的時候講三資糧——信、願、行。他說我們要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為什麼加上一個真實?意思就是說:有些信心是不真實的。你看有些人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因為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對佛號會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現前的時候,他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沒有了,他這個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當健康失掉的時候,把信心也帶走了。

所以:我們依止生滅心的修學,我們永遠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心永遠是借來的。沒有一個真正你自己的東西,你都是借來的,臨命終的時候都要歸還啊!

太陽出來了產生了光明,太陽一走把光明帶走。風一吹產生搖動,風一走搖動相就帶走。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搖動是跟風借來的。所以你要怎麼檢查你的心是生滅跟不生滅呢?只要它必須是有所歸還的,它就不是你真實的心。這個地方說的非常清楚:什麼是我真實的心;什麼是我暫時的、虛妄的、一時感覺,這個地方,你要把它區分出來。只要離開了六塵就沒有自體的,這個就不是你真實的東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這個心態才會生起,這個心態臨命終的時候肯定是會敗壞的。當你到加護病房的時候,全身插滿管子的時候,它一定會要消失掉,這個心臨命終的時候絕對不會現前。但是有些心態,你培養出來的時候,在你苦惱、病痛的時候,它永遠跟在你的旁邊,這個就是真實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產生的這種修行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不可破壞的。你假借某種事相的感應產生了信心,這個信心是可破壞,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判定的方法。

庚二、廣歷諸法分別以示可還

前文是就著音聲來說明什麼是生滅?什麼是不生滅?這個地方是廣歷的其它的色香味觸法其它五塵,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

兼破緣色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其實這個攀緣心,它的表達不完全只是對音聲的分別,它是普遍對六塵的分別。比方說分別我容:你看你當初出家的時候,你就是依止攀緣心,去攀緣佛三十二相才出家。要是佛陀老了,他身體容貌變醜了,那你這個出家的心就消失了嘛。離諸色相:離開了這個莊嚴的三十二相,你那個出家的道心就消失了。因為你假借外境而生,也就假借外境的消失而被帶走了。這個是比較粗淺的講到五塵,以下講到禪定微細的法塵:

廣至緣法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如是乃至,就是包括五塵之外的,這個禪定的修行人。進入高深禪定的時候,分別都無。外道入高深禪定啊,他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全部停下來叫分別都無,對外境不再分別。但是它這個時候分別什麼呢?分別內在心中的那個影像。這個影像是什麼呢?非色非空。他安住在那種非色非空的空亡狀態,那種微細寂靜的狀態,他就住在那個寂靜的狀態裡。那麼這個拘舍離,就是九十六種外道,六師外道的其中外道,他把這個當作冥諦。

所謂冥諦是說:這個外道有神通力,他有八萬大劫的神通,所以他看到過去八萬大劫的生死輪迴的相貌,但是八萬大劫之前,他就看不到了,一片黑暗,他就認為八萬大劫那個黑暗呢就是冥諦——一切法生起的根源。這個把它當作冥諦,他認為這是我的本來面目。但其實這個是你心中微細的法塵,它還是一個生滅相,還並不是你真實的本來面目。

所以他離諸法緣無分別性,當你的禪定消失的時候,你那個禪定心也消失了。那個法塵消失的時候,你的禪定心也消失了,離開了法塵,你禪定的分別功能也就消失了。

那麼這樣,你的心都是要歸還的啊,那麼什麼才是你真實的主人呢?你的心一定要跟外塵接觸,產生的感受、產生的想法,才是你真實的本來面目,你都不敢迴光返照去承認你本來的那一念心性。那你的心永遠是變來變去,那什麼才是你真實的永恆的主人呢?是這個意思…

到這個地方,佛陀的破妄顯真就全部告一段落了,這個思想主要告訴我們云何應住?我們看講表:

這個附表─-它的重點在於破妄顯真。

這個破妄——不是說叫你不打妄想,而是叫你不住在妄想——破除對妄想的執著!

它要打妄想隨它去,你該怎麼打,就怎麼打,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是很重要,不隨妄轉;那麼安住在我們一念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安住力。

整個修行的重點在:第六意識。生死輪迴也是它構成的,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它構成的。怎麼說呢?因為它夾帶前五識去了別六塵的境界,就構成了流轉門跟還滅門。假設我們現在的生命,你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還是喜歡走過去的老路,隨順我們的妄想。那就表示在我們生命當中,將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我們啟動了夢裡明明有六趣。

隨順妄想是怎麼回事呢?

從唯識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

首先我們看唯識所現:這個唯識所現這個識是指什麼識呢?第八識。第八識它含藏我們過去善惡業力的種子,等到今生成熟的時候,它的工作就是一個叫異熟,就是釋放種子,變現果報。變現果報的時候,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想法。感受我們前面講過是個人的循業發現。比方說,我們從一個大的總報來說,一水四見,這大家很清楚啊,一盆水在那個地方,我們人有五戒十善的業力,我們去跟水接觸的時候,感到清涼的感受。餓鬼道的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他感到是一個熱惱的火。這個水本身沒有自性,是個人循業發現嘛。又比方說,我們今天有三五個人在講話,突然間有一句話你聽得很刺耳,那你過去生這方面有罪業,你過去生肯定有批判別人,所以你聽到這一句話,你就會有痛苦感受。其實這一句話沒有錯,一句話釋放出去,每一個人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這一部分。你有什麼業力,這一句話進入到你心中的時候,它變現的,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叫自變自緣。

所以在唯識學上說:一個法要進入你心中,要產生一個變現。隨順你的業力變現。你看那個水,餓鬼道接觸水的時候,它變現成火,這是循業發現。我們如果看一個人不是很高興,不是去改變他,趕快去懺悔啊,你有這方面的罪業啊。所以我們在修《楞嚴經》的人,他的思考模式法法銷歸自性。他每一個法,都在觀察自己的內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你個人的問題。

從總報來說是一水事件,那別報也是這樣,你看那個[讀者文摘],講到一個個案說:美國有一個人他吃玻璃,他吃玻璃吃得很高興,有人問:你吃玻璃感受怎麼樣?就像那個脆餅一樣,吃起來又香又脆啊。但是我們吃玻璃是很堅硬啊,他不但吃它還可以消化,他過去有這方面的業嘛!中國大陸有人吃石頭,把石頭像當花生一樣的吃,所以我們的感受,完全是個人的循業發現。

感受結束以後,下一個就是你的想像,安立名言,這個就很複雜。感受是很單純,因為感受大概就是第一剎那;你說誒,這個茶喝得很香啊!諸位你知道怎麼回事嗎?你為什麼喝茶會很香,你知道嗎?不是茶好,是你福報大!真的,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喝茶看看!是你的福報大,你有這個善業力。你一個苦惱的人喝茶,它不會香的,他沒有福報,它怎麼會香呢?所以你喝茶喝得很香,這個茶只是一個增上緣,是你個人過去善業強!

第一念感受,第二念就想像,到想像的時候,事情就很複雜,每一個人過去的想像力不同。比方說,有些人他吃到一個巧克力蛋糕,他第一個感受是快樂對不對?就想說,哎呦,這巧克力不錯哦,我應該把它佔為己有哦。這樣的想像,你來生啊,應該沒有太大福報,慳貪的想像。有些人說誒,這個巧克力蛋糕不錯,應該跟大家分享。你這個人經常起這種想像,你來生福報很大!這個想像它會帶動業力的。所以我們從感受而到想像,那麼這個地方就開始變成一個因緣了,這就是我們的唯識所現。但這一部分,都是繼承過去生命留下來的。感受是繼承你的業力,想像是繼承你過去的心態。你過去的心態是佈施的心態,你今生還是喜歡佈施。你過去喜歡慳貪,你今生還是慳貪。這個叫做等流性,我們現在對過去是沒辦法啦,概括承受。

修行的困難就是——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修行的困難,就是你內心深處,留下一些亂七八糟過去的想法,這個很麻煩,有好的、有壞的。

這要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說你不要老是打這個妄想,不可能,已經打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唯識所住這個地方。所以《楞嚴經》它並沒有改變你的感受跟想法,因為我們身為一個現在,肯定要繼承過去的,這是我們的宿命。佛法不重視過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這個刀子拿了無量劫,沒關係,你一放下,你未來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視未來。那你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怎麼辦呢?下面這一句話很重要:

你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則你生命的歷史將不斷的重演!

我們不是要你們改變你們的感受跟想法,你們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這個是一個無量劫來打了很多妄想,留下來的等流習氣,你怎麼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對手,所以你只有用智慧觀照,觀察它,你只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在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就是心境碰撞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

我們今天想要改變我們的生命,就從唯識所住下手,破那個住。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講到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有一次到河邊要渡河,他等待渡河的時候,有一個女眾,突然間跳到河裡自殺。佛印禪師趕快跳下去把女眾救起來。救起來之後,佛印禪師就說:哎呦,你那麼年輕啊,你幹嘛要尋短呢?這女眾很悲傷說:師父啊!你不知道啊,我結婚了三年,我的兒子最近死掉了,我先生也離我而去了,我什麼都沒有了,我活在這邊有什麼意思呢?佛印禪師說:你結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兒子,那你結婚之前幹什麼呢?我結婚之前是年輕的女眾,很快樂啊,自由自在啊!佛印禪師說:那你現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生命這個遭遇只是把你推倒了。你也沒損失嘛,你三年前就是這樣;那你三年前可以快樂,你為什麼現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兒子,那你以前也是這個樣子啊!問題是我們住嘛!

所以你看:假設你有快樂有痛苦,諸位你會選擇先苦還是先快樂?你選擇先苦。因為我們先苦,誒,有比較,前面不好,後面好;其實假設你快樂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樂,你後半段就很麻煩,因為你會有所住,你就會對比。所以世間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樂,後面失掉了的人;你看他一路以來都很貧窮,他也無所謂,他從小已經貧窮慣了。

所以業力在釋放果報的時候,它是公平的,但是當我們有所住的時候,這問題就出現了。所以我們修行啊,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變你的想法,因為想法你改變不了,你只要無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對你沒有影響,有跟沒有一樣。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歲,活到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無始劫來留下的東西,不要做這種無謂的犧牲,到時候是黃花崗七十三烈士,你說妄想我跟你拼了,你到時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退轉,就是隻有事修沒有理觀嘛。

你要觀察:這個妄想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只要無住就好了。

所以在整個還滅門當中,我們正念真如——第一個、安住力:把心帶回家,不迷、不取、不動。第二個、調伏力,調伏力我們下一堂課就會說明喔,欸,馬上就要說明,就是空假中三觀來調伏。第三個、堅持力,這個堅持力到修行門才說,以願力來堅持下去,永不退轉。

安住的意思,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禪淨雙修——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心中有障礙的時候,諸位要知道,遇到障礙不是馬上提佛號,記住不能提佛號,這樣很辛苦;你要先把心帶回家,你要觀想─我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比方:你看到你兒子很生氣。我對你這麼好,你竟然跟我講這種話。你說,我用佛號來對治我的煩惱,你會很辛苦。你要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對啊,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啊!你本來沒有,怎麼有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一定要把心先拉出來,你不是住在妄想跟它抗拒,你這樣不是它的對手。

蕅益大師說:日劫相倍——你修一劫啊,比不上人家修一天,這要理觀的。你觀想我本來沒有這個兒子…沒有這個兒子,那是今生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我還是要面對。但是面對當中,你本來沒有,那從因緣的假相來面對,這個時候你再來提佛號,是先把心帶回家再提佛號。

修《楞嚴經》的人,第一個要注意——反應不能太快!

真的!你反應快,那你就馬上,真心墮於妄境,那就完了,心隨境轉!你看我們很多事情後悔,那就是反應太快,這一句話不該講、講了。修《楞嚴經》的人讓你動作會變慢,因為你要先調整心態啊,先把心帶回家再來處理啊。所以你遇到事情之前,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馬上對治,先把心帶回家─你觀想:哎呦,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時候你心態先跟它分離一段,然後再提佛號,效果特別好。你平常這樣訓練,你臨命終就是告訴你自己,我本來就沒有這個身體,我本來就應該歸還的,你不會執著你的身體啊,你本來就沒有。

所以《楞嚴經》是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看人生,這個就是正念真如;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觀察生命,這個就是你要學的思考模式。所以修行你要先有理觀─先破障,然後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

你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而是把心帶回家,養成這個習慣!

我們的進度應該再講一段。今天講太多了。到這個地方講到安住力,就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把自己安住。這個是最重要的。先求安住再求調伏。所以修行啊,你要先有理觀,先破障然後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第一個,第一件事情,你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而是把心帶回家,養成這個習慣。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人氣小說推薦More+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無情道+火葬場不回頭+爽文+女主獨美】 黎霜本是天之驕女,卻被穿越者小師妹繫結,吸她氣運,搶她機緣。只要她情感受創,小師妹就能修為大漲。 她一手帶大的師弟,為了小師妹,對她拔劍相向。 她敬重的師尊,為了小師妹,留她在絕境中等死。 她辛苦培育的劍靈,為了小師妹,轉身刺入她的身體。 一朝頓悟,她斬斷塵緣,轉修無情道。 她不再苦苦解釋,也不再乞求這些人的感情。 背叛她的劍靈? 一次背主,終身不用。 這
天邊星星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斬妖可以獲得功德提升修為。顧梟穿越而來,開始了一條殺鬼殺妖殺魔殺殭屍的道路。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厲鬼:你若是敢殺了我,這全村百姓都得給我陪葬! 顧梟:夠不夠,不夠再把隔壁村加上?妖怪:難道妖天生就該死嗎?顧梟:你不死難道我死? 心魔:讓我看看的你內心最陰暗的地方!顧梟:都得死,都得死,都得死! 心魔:??顧梟:你們不死,我怎麼變強?……我顧梟在此,妖魔鬼怪速來送死!
缺悅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無CP+群像+輕鬆爽文+團寵】沈白蘇修仙百年,一朝渡劫,卻被劫雷劈回了現代壞訊息:有個攻略者佔了她的身體,給五個男的當了三年舔狗,這事全網皆知好訊息:她的宗門跟她一起穿來了**三年前,沈家千金沈白蘇性情大變,成了舔狗,一次舔了五個,三年來堅持不懈不過最近,沈白蘇好像換口味了,天天上熱搜#驚! 沈白蘇包養娛樂圈新人#後來,劍修大師兄在武打賽道殺瘋,紅遍大江南北大師兄:沈白蘇? 那是我師妹#驚!沈白
時予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也能讀出神遊玄境!李容暄來到少年歌行的世界,意外拜師儒劍仙謝宣,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小儒仙。 前期苟在雪月城猥瑣發育,逍遙天境後開始接觸江湖。(從蕭瑟入雪月城開始! )[不拆CP,跟隨主線劇情!會有多條支線劇情,不礙觀瞻!]
耳今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秦牧野穿越到了萬妖來朝的盛世。父親乃雄踞一方的逐夷大元帥、安南節度使,手握重兵,滅國無數,功高震主。 內有體弱多疑的皇帝虎視眈眈。外有國破家亡的蠻族宿怨積恨。他有些慌,決定培養幾個女帝,保住自己的小命。 好訊息:女帝登基後,對他深情告白,說今生只想捧著他的頭,親吻他的唇。 壞訊息:女帝並不在意他的頭有沒有連著脖子。……早朝結束,回到寢宮。 秦牧野看著跪在腳邊的女帝,冷笑一聲:“剛才當著百官的面,你
想喝胡辣湯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