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甚名誰?”
“在下黃巢,字舉天,乃曹州冤句人士。”
“可有推薦信或身份證明攜來?”
“此乃家師所書推薦信,另有地方官府所出身份證明,煩請審閱。”
戶部集閱官接過信函,卻未即刻拆閱,而是端起茶盞,悠然注視面前這名身姿修長、面容白淨的青年。
見黃巢雙眸澄澈無邪,微笑回視於己,集閱官不由心生厭煩,清咳兩聲,偏頭指向旁側登記之佇列。
恰逢一梁姓考生自腰間解下錢袋,以寬袖遮掩,言辭懇切:
“執事終日操勞,委實辛苦。小生略備菲儀,望執事不吝笑納。”
“哎呀,此乃本職之事,怎可收受財物?”
“執事高風亮節,小生由衷欽佩。然此非賄賂之行,僅為對執事辛苦之微忱,望執事切勿推卻,亦使小生內心稍安……”
集閱官旋即轉過頭來,瞥見黃巢依舊笑意盈盈,一副毫不上道的模樣。
他雖滿心不悅,卻也不敢公然違抗職責,只得拆開信件,著手辦理科舉登記事宜。
待黃巢轉身離去,集閱官才用鼻孔發出冷哼:
“寒門賤子,身無分文竟還妄圖躋身官場?真是豈有此理。”
不曾想那黃巢居然停下腳步,擺出副正義凜然的面孔,竟當著屋內屋外近百號人的面,朗聲呵斥:
“此言差矣!科舉本為選拔賢才之道,旨在打破門第之見,讓有志之士得以施展抱負。
“身為科舉考官,本應秉持公正,慧眼識珠,卻為何以出身論英雄,視貧寒之士如草芥?
“此等偏見,豈不正是科場黑暗、弊端叢生的寫照?”
痛斥完畢,黃巢昂首闊步,衣袂隨風而動,瀟灑離去。
獨留那集閱官於原地,面紅耳赤,脖頸青筋暴突,恰似一隻被激怒的鬥雞。
周遭一眾考生,面面相覷之餘,不禁對黃巢的來歷暗自揣測;
心中亦存幾分敬佩之意,只是不敢表露太過。
“無狀狂徒,也配佯裝清流?只要本官在尚書省當值一日,你便休想題名!”
晚唐科舉,試卷並不糊名,考官可清晰覽閱考生姓名、籍貫等詳情。
集閱官如此肆意威脅,絕非虛張聲勢那般簡單。
周圍考生聞聽此言,皆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那身形瘦削,卻筆挺如松的黃舉天,多有憐憫之色。
苦讀數載春秋,所求者無非科舉高中,一朝成名;
似黃舉天這般逞一時意氣,直言不諱地針砭時弊,恐會斷送大好前程。
念及自身,對黃舉天那份直抒胸臆的敬佩之情,不覺間便減淡了幾分。
處於風波中心的黃舉天,卻仿若事不關己,神色淡然,步伐愈發從容。
誰讓他在後世看過劇本呢?
正所謂——
“打進長安可比考進來容易!”
黃舉天,本是省醫科大學生化藥學專業研究生。
在一次實驗操作過程中,不幸遭遇意外喪生,由此觸發了穿越關鍵詞。
歷經漫長的胎中之謎,五歲的黃舉天接受了新身份——
黃巢。
唐末農民軍的領袖,大齊政權的創立者。
響應王仙芝起義,高舉“均平”口號,一度攻入長安。
將五姓七望的世家血脈近乎屠戮殆盡,以一種極為激烈的方式,打擊了門閥勢力。
後雖兵敗身亡,但其留下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卻傳頌千古,為人所記。
黃巢之所以反唐,並非他一開始便心懷天下萬民,秉持大同或均貧富之類的崇高理念。
追根溯源,乃是科舉落榜所致。
據傳,他曾先後三次投身科舉考場。
前兩次報考的是進士科,卻因當時考場黑暗腐敗,種種不公因素致使他名落孫山。
遭受如此打擊後,他消沉了好些年。
第三次,他決定改考武舉,心中仍存一絲僥倖,不願相信文、武科舉皆是一般黑暗。
黃巢武藝高強,在武舉比試中力挫各路豪傑,一路過關斬將順利闖入決賽。
然而,唐朝的武舉考試要求極為嚴苛,不僅考驗武藝高低,還要求考生具備“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的外在形象條件。
最終,竟以顏值不夠出眾為由將他淘汰出局。
也正因這一典故,成年後的黃舉天常對著鏡子端詳自己;
卻覺得這副皮囊堪稱大唐男模,哪有半分醜狀?
但在唐代,男子以壯碩魁梧為美,甚至為了凸顯這種美感,會特意穿著硬挺面料的半臂服飾,將腰帶繫於將軍肚之下。
所以,黃巢的“相貌不佳”,表面上是不符合唐時的武將審美標準;
背後應與文考那般,武舉也存在相同的黑幕。
如今是公元八四一年,而王仙芝起義是在八七五年。
黃舉天雖說還有數十載光陰可供謀劃,逐步施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藍圖。
但頗為急切的他,早在娃娃時期就想過開啟種田大業。
奈何家中老父堅決不允。
祖輩靠販賣私鹽發家,歷經艱辛,直至黃巢父親這一代才成功將家族形象洗白,成為一方地主豪紳。
家族眾人滿心期望皆寄託於黃巢身上,盼他能科舉入仕,獲取官職,使家族得以繼續向上攀升。
故而,只要黃巢在青春年少之時,稍有涉足讀書習武之外雜事的跡象,他爹以及一幫家族叔伯便會輪番制止。
黃舉天改變計劃,暫且順從長輩們的意願,參與兩屆科舉考試。
而後再佯裝出一副深受科舉失利打擊、滿心傷痛的模樣。
如此,才能令整個家族徹底斷了科舉入仕的念想,乖乖備反……
走出貢院後。
與自家書童成亮會合的黃舉天,只覺肩膀都鬆快了許多。
“痛斥那老東西一頓,掙個剛正的名聲,報名費不算白花。”
權當是來長安遊歷觀光,盡情飽覽這千年之後無法復現的盛景。
待考試之日,呈上一張空白考卷,便可啟程歸鄉。
黃舉天的想法是好的。
可惜租住的客棧在禮泉坊,自有科舉以來,便是“士”家必爭之地。
才過坊門,便聽見一道撕心裂肺的高呼:
“大夫!快、快救救我的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