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狠人大帝

第151章 蒯良歸順

蒯良聽得愣了下。

陸玄夠直接的,直接就開口招攬。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張嘴就透出虎氣,不管成不成,先試一試再說。

一般的太守,蒯良看不上。他如果要做官,以蒯家的底蘊,以他的能力,荊州各郡的太守,他隨便挑。即便南郡這個荊州腹地的太守,蒯良也有自信能任職。

陸玄這個廬江郡太守,有些不一樣,有著強橫的實力和更大的潛力。

蒯良神色平靜,沒有直接回答,微笑道:“陸太守,我有兩個問題。”

陸玄說道:“先生請說。”

蒯良眼神明亮,柔和的面頰顯露出一抹強硬的姿態,問道:“陸太守有張昭總攬廬江郡政務,張昭能力不錯。可是我去了陸太守的麾下,張昭為首,還是我為首呢?”

“我曾經是輔助劉表奪取荊州的人,張昭雖然在揚州也是名士,也更早為陸太守效力。可是,論治理事務的經驗和能力,未必就能壓我。”

“更何況,張昭在揚州有名,我蒯良在荊州也不弱。”

“陸太守要怎麼安排呢?”

陸玄聽到蒯良的話,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

這就是蒯良。

曾經輔佐劉表奪取荊州,謀略出眾,氣勢驚人。這樣的人,和徐庶、龐統完全不一樣。徐庶和龐統一直在求學,還沒有接觸過政務,沒有任何的經驗,都是初出茅廬。

蒯良不一樣,有能力有名望,不能隨意安置。

陸玄神色不變,他沒有任何的慌亂,這個問題他沒有想過。

不過,隨機應變就是。

陸玄稍作思考就有了打算,說道:“子柔先生的問題,其實不難。子柔先生去了廬江郡,擔任軍師一職,替我出謀劃策,偏向軍務和謀略。”

“張昭方面,依舊負責廬江郡的政務。你們兩人,負責的方向都不一樣,怎麼區分一高一低呢?沒有所謂的誰為首,廬江郡以我為首。”

陸玄擲地有聲道:“廬江郡的一切,以我的命令為準。”

蒯良沒有退步,再次咄咄逼人的問道:“如果我非要取代張昭,負責政務呢?”

“不可能!”

陸玄笑著搖頭,說道:“子柔先生,不可能去做這樣的事情。”

蒯良問道:“為什麼?”

陸玄回答道:“原因很簡單,廬江郡在這大半年的時間,已經穩定了下來,步入了正軌。廬江郡地方上各縣,都是張昭在協調,廬江郡的官員體系,是張昭提拔起來的。”

“我直接把張昭擼掉,安排子柔先生主持政務,有兩個問題。”

“第一,對張昭的處置,會引發廬江郡的議論和動盪。這些廬江郡的文官,會認為賞罰不明,因為子柔先生寸功未立,沒有威望和資歷,憑什麼取代張昭呢?”

“第二,子柔先生雖然有能力,可是手中沒有人。你沒有聽話的人,就是一個空架子,能做成事情嗎?”

“這一點,子柔先生肯定知道。所以我說不可能,你不可能直愣愣的空降負責。”

“子柔先生要和張昭爭,首先是你自己立足,然後發展自己的人。簡單來說,至少大部分會是荊州系計程車人。可是現在,我麾下荊州系的人幾乎沒有,都是廬江郡的官員,都是張昭提拔的。”

“子柔先生講大局,明事理,你清楚問題,就不可能去做這些除了折騰外,卻毫無意義的事情。”

蒯良眼神愈發的明亮。

陸玄的解釋完全正確,他到了陸玄的麾下,即便有陸玄的支援,要直接取代張昭也不可能。

當然,他也沒這心思。

政務很繁雜,很耗費心力,交給張昭就是,他也不喜歡這些繁瑣的政務。

蒯良愈發的歡喜,陸玄明察秋毫,有了一個主君的基本素質。而且權衡安排下屬,也是一項能力。涉及下面的臣子爭論,沒有主見,耍弄權術和稀泥,只會縱容派系爭鬥,不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蒯良心中滿意,再次道:“陸太守,我還有第二個問題。”

陸玄道:“請說。”

蒯良再次道:“陸太守提及了派系,我為陸太守效力,蒯家很多的子弟,都會去廬江郡做事。甚至蒯家的門生親戚,也會去廬江郡。乃至於,荊州的許多士人,託著荊州的這一層關係,也會找到我安排。這些人都要在廬江做事,必然形成荊州派系,陸太守認為怎麼樣呢?”

陸玄眼中精光一閃,斷然道:“我歡迎之至。”

蒯良問道:“陸太守不擔心蒯家乃至於荊州的人去了,和廬江郡本土計程車人爭鬥嗎?”

陸玄神色坦然,直接道:“我認為的一個基本道理,朝中無派,千奇百怪。如果朝廷中一家獨大,那才是大問題,恐怕就是王莽篡漢的情況。”

“一家獨大的結果,是皇帝日夜擔心。為什麼皇帝扶持宦官和外戚,就是因為需要宦官和外戚來制衡。”

“同樣的道理,我的麾下,也需要各種各樣的人。”

“張昭、周瑜等人是揚州派系,也可以算作元老派。如果蒯家乃至於荊州計程車人加入,可以算作荊州派系。”

“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雙方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這是很正常的。”

“有爭鬥,很正常。”

“只要有了人,自然就有了爭鬥。只要官場上有了利益的糾葛,就更有爭鬥。甚至於個人乃至於團體有了政治訴求,就更有爭鬥。”

“不過所有的爭鬥,必須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最很重要的一點,一旦上層做出了決策,不論哪一方,必然全力貫徹,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安排。如果是上面做出了決斷,下面的人還要嘰嘰歪歪的,認為這不好那不好,這樣的人我不會用。”

“如果子柔先生,是這般的桀驁不馴,不顧大局,我更不會用。”

陸玄擲地有聲道:“人都有私心,都有自己的利益,我認可,因為沒有人是聖人。可是不顧大局,你有再大的才華,也是於事無補。甚至你的才華,只會拖後腿,造成巨大的內耗。所以,我歡迎蒯家乃至於荊州士人。”

蒯良眼中露出了讚歎神色。

陸玄不愧是明主。

利益上的權衡,完全是一清二楚。

蒯良沒有了猶豫,他站起身道:“蒯良,拜見主公。”

陸玄臉上笑容綻放,他招攬了蒯良,不僅是單純招攬了一個謀士,更重要的是透過招攬蒯良,和蒯家的關係就更進一步。雖然蒯越還在劉表的麾下任職,未來陸玄要對付荊州,蒯家就是突破點。

陸玄回禮道:“有子柔先生的相助,我大業可成。”

雙方重新坐下來。

蒯越內心歡喜,拿起酒樽道;“大哥為陸太守效力,值得慶賀。來,飲了這一杯酒。”

陸玄和蒯良都一起端起了酒杯。

蒯良一杯酒下肚,認真道:“主公在廬江郡練精兵,募賢才,各項安排都很好,張昭也的確有能力。尤其是主公擊敗了袁術,卻只奪取了合肥,應該是留著袁術作為緩衝,免得直接面對曹操。主公下一步,是奪取丹陽郡、吳郡等地,對吧?”

陸玄點頭道:“對,奪取丹陽、吳郡和會稽是下一步的計劃。拿下了這些地方,我才有足夠的縱深和根基,才能和曹操等抗衡。”

蒯良說道:“主公留著袁術的這一步棋,很高明。不過卑職認為,主公目前漏了一件事。”

陸玄問道:“什麼事?”

蒯良道:“主公在襄陽短短時間,得到了劉表的讚賞,又有蔡家的支援,以及蔡氏的幫助。既如此,就該趁熱打鐵,請劉表上表朝廷,舉薦您擔任揚州牧。”

“天下亂了,自領州牧的人很多。袁紹在河北冀州,自領冀州牧。曹操在兗州,自領兗州牧。主公也可以效仿他們,自領揚州牧,因為拳頭大就可以安排。”

“可是這樣的舉動,是師出無名,沒有大義。”

“讓劉表舉薦,也只是走一個形式而已,因為朝廷根本不會管。”

“可是,劉表有假節的權利,能代表天子。劉表上表舉薦,主公出任州牧就順理成章,至少流程上是過得去的,沒有人敢指責什麼。”

“即便主公只有一郡之地,有了州牧的名頭,就可以掃蕩揚州各郡。其它各郡的太守,不服從命令,那就是不尊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

蒯良侃侃而談:“主公不是落草為寇的人,落草為寇的人可以隨意稱王。主公不一樣,您還是大漢官員,需要大義和名分。所以請劉表舉薦,是穩妥的安排,請主公三思。”

陸玄聽到後眼神明亮,讚許道:“先生的建議,的確是重要,我會請劉表幫忙的。”

名義,很關鍵。

為什麼曹操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為了大義和名分。皇帝雖然是廢物,可是皇帝的身份還是有價值的。

蒯良和陸玄一邊飲酒,一邊說著荊州的情況。酒宴結束,陸玄也有了三分醉意,拱手道:“子柔先生,這段時間委屈你在蒯家等候。等返回廬江郡的時候,你我一起返回。”

蒯良笑道:“卑職遵命。”

陸玄又向蒯越也行了一禮,就帶著呂蒙和周泰回去。

人氣小說推薦More+

月下阿土少年時
月下阿土少年時
餘阿九從舊社會踏入新時代,整整活了一百零一歲的高齡,可她的心卻於年少時就已經死去。
阿列小盧
穿越後我成為女帝的監護人
穿越後我成為女帝的監護人
先帝駕崩,留下四位輔國大臣。穿越過去的大二學生趙陽,恰巧就是其中一位。 且看他如何用智慧,輔佐女帝,掃除奸佞,蕩平叛亂。 “什麼?藩王叛亂,趙大人,上! “"什麼?宮內出命案了,趙大人,去查!"” “什麼?趙大人想娶親?他敢!給我綁來。” “什麼?有刁民造反,趙大人去平叛!” “什麼?海盜橫行?趙大人去鎮壓....!”跨越茫茫大漠,征服廣闊草原,江山是你的,你是我的。 我不是皇帝,
江上秋風
殷王逆世:權謀傾天下
殷王逆世:權謀傾天下
在朝堂的風雲變幻中,落魄皇族子弟殷玄憑藉過目不忘的天賦和敏銳的局勢判斷力,一步步在權謀鬥爭中嶄露頭角。 從初入朝堂時被九品小吏刁難,到在辯論中舌戰群儒,殷玄不斷化解敵對勢力的阻礙,逐漸贏得眾官員的認可與尊重。 然而,隨著他聲名的提升,也引起了更高層官員的注意,五品官員的嚴苛考察接踵而至,殷玄能否再次機智應對,化解危機,繼續在朝堂上書寫自己的傳奇? 從此,續寫傳奇!
焚盡天下書
無敵皇長子
無敵皇長子
“御史你還不參皇長子?他的勾欄都從京城開遍全國了!” “不是我不敢,實在是人家質素又高價格又公道,就連送的水果都很新鮮。” “那將軍你還不參皇長子?他門客過萬,各個武裝到牙齒!” “不是我不敢,實在是人家有事真上,比正規軍還還好用。” “光讓我們參!你自己怎麼不參?” “嘿嘿,我不是沒兩位膽氣足嗎,他那人不光狡猾的狠還有仇必報不隔夜!” 幾個鬚髮潔白的一品要員,對視一眼,皆無奈的嘆出一口長氣。 “
小房子
唐太宗貞觀紀
唐太宗貞觀紀
本書為正史類書籍,全書參考了《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全唐詩》《全唐文》《唐會要》《貞觀政要》《通典》等眾多文學類、史學類書籍,又結合最新的考古發現,更正了古代史書中的錯誤,儘量為讀者提供了正確的史實。 本書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記載時間從武德三年六月平王世充、竇建德前夕開始,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為止,為大家講述了李世民波瀾壯闊的一生,書中內容以政治、軍事、文
尚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