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閥》的票房一路走高,且好評不斷,短短的半個月的時間,已經狂攬150萬港幣,並打破之前的‘香港本土電影’最高票房記錄——《獨臂刀王》的140萬港幣。
記錄還在重新整理,畢竟前世的票房高達350萬港幣;雖然這部電影被提前兩年搞出來,但實際上香港經濟也比前世同時期好,市民的消費能力也好過前世同一時期。
另外一邊。
邵老六已經坐不住了,他沒想到《大軍閥》如此利害,按照這個形勢下去,票房怕是三百萬都有可能;畢竟,這離春節還有五六天時間,離上映30~40天的日期還有足足一半的時間。
他找到自己的侄子邵維瑛,講道:“維瑛,邵氏父子的院線上映其它製片廠的電影,或者播放西片,這個我不干涉。但是現在的嘉禾電影,你很清楚,鄒文懷、李翰祥都是邵氏電影的叛徒,你怎麼還和他們合作起來。”
邵維瑛可不虛這個叔叔,嚴格來說,自己這個六叔來到香港,是搶班奪權,自己父親丟失製片業務。當然,這個他不怪六叔,但是現在干涉‘邵氏父子’就不應該了。
“六叔,我也是看《大軍閥》這部電影很優秀,才願意上映試一下。我們開院線的,說白了就是爭取上座率,現在《大軍閥》在我們的院線上映,就帶動了我們的戲院上座率,這是合作共贏的局面。我知道您的意思,但恕我不能遵守您的規定,邵氏父子當然依舊願意主要上映邵氏電影的電影,但現在有錢不賺,我是做不到的。我們是時候摒棄家族門閥的成見,一起合作共贏。”
邵老六沒想到,自己來‘質問侄子’,反而被侄子一通說教,而且態度堅決。
不過為了這事,他也不可能和侄子鬧翻,邵氏父子的院線,依舊是香港最多的戲院。邵氏電影的院線,才是他到香港後建立起來的,但並沒有邵氏父子的戲院多,差很多。
“這麼說,以後你會繼續和他們合作了?”
邵維瑛認真的說道:“是的!從這次《大軍閥》的情況來看,嘉禾電影並不像外界說的那麼不堪,相反一直在圖謀大發展,李翰祥、李小龍便是他們的殺手鐧當然,邵氏電影若是有好電影,我們會優先放的。但六叔,生意就是生意,我不可能放著錢不賺。是吧?”
邵老六隻能說道:“好吧,你有主見就好,看來二哥找你接班,非常正確的。”
邵維瑛馬上說道:“謝六叔體諒!”
他一開始本來是打算試試看,但一見嘉禾電影非常受歡迎之後,便決定長期合作。
實際上,嘉禾的院線已經差不多足夠,就算沒有邵氏父子的院線,恐怕也能突破250萬;但如果邵氏父子願意上映,那麼便可以突破300萬,達到前世差不多的高度。
林志超翻閱著長江實業集團的財務報表,臉上露出喜色,全年商業地產貢獻出6000萬的利潤、發展地產貢獻出4600萬港幣的利潤,再加上綜合類產業,總計利潤為1.22億港幣的利潤。
讓人驚喜的是,安達臣大亞石礦企業,開始盈利了,並在1969年創造出400萬的利潤。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按照這個情況,那麼在今年(1970)的利潤將達到千萬港幣以上。
與此同時,原本長江實業460萬平方尺的土地儲備,也才用掉20萬平方尺,還有足足440萬平方尺土地儲備。當然,這個地皮儲備很大一部分是‘換地權益書’和‘新界地皮’,港九市區的地皮只有不到200萬平方尺。
但不管怎麼說,長江實業的土地儲備實力,大概是‘地產六虎’抄底,再加這幾年相繼購買的土地之總和。
簡單的舉個例子,新鴻基前世在上市之前的土地儲備,也只有不到50萬平方尺,這些土地基本都是賺完錢就去買地的儲備。而在上市後,利用上市集資、貸款、發新股集資等綜合手段,也才湊足4億港幣,增加了不到50萬平方尺的地皮,將地皮達到100萬。
而在這一世,長江實業在1968年已經擁有460萬平方尺的地皮。
這種事情發生後,造成的後果就是——地產行業開始慢慢集中,沒有眼光的地產商和擁有地皮物業的人,在1967~1968年損失不菲。
而有眼光的郭德勝、李兆基、鄭裕桐、王德輝、陳曾熙、胡應湘等,照樣能拿到錢,抄到底。
整體說來,香港的大地產商還是非常多的,也遠不止前世林志超熟悉的那些人。要知道前世在1972年上市的地產公司有五六十家左右,超過長江實業集資規模的,差不多20家。所謂的‘地產五虎’,都是後面排列出來的,掉隊了很多。可想而知,前世李家成能超越前面20家地產商,本領確實很高。
林志超在1969~1973年都不會拿住宅地皮(錢都花商業專案),所以大家還是有機會的,只不過代價高了。
“老闆,據說太古洋行有意放售藍煙囪,他們已經放出訊息!”胡兆煦來到林志超的辦公室,彙報一個好訊息。
林志超強忍著心動講道:“那不過是塊工業地皮若是發展商業專案,還得花錢改變土地性質。而且,那塊區域受到啟德機場的規定,建不成大廈,二十萬平方尺的地皮也建不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算了,沒興趣!”
其實是有興趣的,要知道太古洋行前世才要價1.37億,合計不到600多港幣每平方尺(20萬平方尺的地皮)。當然,不是說工業地皮現在要600多港幣每平方尺,完全沒有這麼貴。而是更改土地性質的成本,一般遠低於工業、住宅、商業地皮之間的差價。更何況這幅地皮瀕海,又是尖沙咀的最尖端,價值肯定不能按照工業地皮算。
後世鄭裕桐拿下這塊地皮後,就不斷的迎合港府官員,徵求港府希望修建是什麼樣的建築;而港府方面,很快就上當,表示希望修建香港地標建築,增加維多利亞港的可觀賞性。這個時候,鄭裕桐再順勢提出自己的難度——地皮還是太小了,我有心無力啊!港府倒也誠實,直接將旁邊的20萬出頭平方尺地皮,低價又賣給鄭裕桐。
撿到這種便宜,所以鄭裕桐到老都津津樂道‘這樣的好事情’!
胡兆煦點點頭,說道:“這塊地皮確實很受限制,和我們的來福士廣場、長江廣場的地皮,是天差地別。”
林志超說道:“還是先集中在中環發展,才是我們的策略。按照港府的習慣,今年可能還有中環‘地王’拍賣,我們要全力備戰。所以,我也沒有錢!”
胡兆煦說道:“還真有可能!去年九龍地王拍賣結束,香港地產立馬大漲;而今年要再拿一幅中環‘地王’地皮拍賣,相信地產又火熱幾分。”
如今的香港,地產非常火熱:高階住宅110~130港幣每平方尺,中低檔住宅80~100港幣每平方尺。
高階住宅之所以上漲得很厲害,是因為租售比較厲害,大量的外國人來港工作和居住,所以高檔住宅的租賃市場火爆,長江實業集團也有不少豪宅、高檔住宅出售。
對於今年的中環地王——後世的怡和大廈總部,林志超才是志在必得。
他計算過:1969~1971年長江實業集團的利潤是4億以上,前期長江工業集團支援1億港幣、股市投資3000萬有機會變成3億以上,這些資金已經是8億多。
而最近幾年的遠東金融AB座、帆船酒店、來福士廣場(星島)的投資是6億出頭。
所以,還有剩餘的資金,去購買中環地王,差不多已經夠了。
至於建築費稍微貸款一些,因為無妨。
這些商業專案都是林志超的非上市資產(除新加坡來福士廣場),所以能不要負債,就儘量少負債。
春節前夕,林志超來到傳媒集團,正好鄒文懷也來向他做工作彙報。
“老闆,《大軍閥》上映20天,已經取得200萬的票房,看來300萬票房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春節馬上就到了。”
林志超滿意的說道:“好,嘉禾電影成立一年時間,總算揚眉吐氣。對了,李小龍的電影什麼時候開拍?”
鄒文懷講道:“三月份去泰國拍攝《唐山大兄》,正好暑假上映,再搞個暑假檔!”
他是舉一反三,覺得這次老闆的營銷手法真是很讓人佩服。
林志超點點頭,李小龍的電影他並沒有提出什麼建議,但結果依舊是一樣。其實,這些劇情也沒有什麼好複雜的,觀眾喜歡的是李小龍打鬥場面。
正因為如此,不知道李小龍這一世會不會多拍兩部電影,會不會延續巔峰狀態。畢竟李小龍的風格,會不會讓人審美疲勞。
實際上,李小龍和成龍相比,哪怕是李小龍不死,後期估計也幹不過成龍,戲路太固定化了。
“對了,原來電懋的導演、演員,你們也要善待,不要搞什麼圈子。”
鄒文懷一愣,隨即說道:“不會的,公司都比較支援他們拍片,楚原今年拍的首部國語片,也會在三月份上映.嘉禾電影有集團的財力支援,對大家一視同仁,支援好的劇本、賺錢的電影拍攝”
林志超點點頭,說道:“嘉禾電影的人丁單薄,比較起邵氏電影還有一段路要走,演員培訓班要重要.這個楚原導演,還有很有才華的”
他哪裡懂那麼多,就是聽著有些耳熟,立馬就表示一下。
“嗯,我們今年電影的產量,至少翻一倍以上。”
林志超想想,說道:“就是20部也可以投資出來,你們看著辦吧!”
“好的”
這一下子,就將嘉禾電影的產量增加了一倍多,鄒文懷自然也非常樂意。
聊了一陣後,鄒文懷就去忙自己的事情。
集團副總裁李子多、《東方日報》社長羅文輝,隨後聯袂來到他的辦公室。
“那個《亞洲日報》的情況如何了?”林志問道。
對於馬氏兄弟這種人,林志超更多的是不屑一顧。但是,對於他們創立的《亞洲日報》,林志超自然有種警惕,那就是不能讓這份‘大眾報’來影響太大,威脅到《東方日報》。
所以,那就是應該扼殺在搖籃之中。
因為兩家報紙可能定位一樣(馬氏兄弟大肆招募記者,推斷出發展方向),所以林志超就打算先下手為強。
他是對事不對人!
羅文輝講道:“去年招募了不少記者,但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的實習記者,報紙風格已經傾向模仿我們,看來已經明確定位‘大眾報’,要做大量的時效新聞報道.”
林志超點點頭,說道:“那就啟動計劃吧,不要讓《亞洲日報》起勢。他們模仿的速度太快,這樣會影響《東方日報》。假設說再緩個幾年,我們《東方日報》也不需要如此主動對待,但現在最好是做出應對”
所謂的計劃,那就是‘虧本營銷’手段,當然得隱蔽起來操作。具體的方案就是:給發行商和報攤進行聯合,《東方日報》讓出自己的那一份利潤給他們,讓他們主要推《東方日報》。
也就是說,《東方日報》現在不賺錢,甚至會虧錢,去做這次活動;而發行商和報攤老闆在獲得更高利潤,比其它報紙更高的利潤後,自然會想盡辦法推廣《東方日報》。
《東方日報》在市面的價格不變,市民並沒有得到便宜。但恰恰他們不需要省那點錢,也不會覺得什麼。但在發行商和報攤老闆的推送下,他們大多數不會選擇錯過。
當然,這個活動只打算做一個月時間,畢竟效果應該會很大。
“好的,老闆!”李子多和羅文輝同時回答道。
春節期間,林志超家族、唐仲源家族聚在一起。
唐仲源在1963年便被港府冊封太平紳士,公職還有香港理工學院校董、工商業諮詢委員會委員;在1968年李福樹辭掉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時,戴麟趾有意讓他頂替,但被唐仲源婉拒——工作太忙,最後才花落唐炳源。
也就是說,從六十年代初中期開始,唐仲源已經超過了他堂哥唐炳源的影響力。
而在此時的唐仲源,在港僱傭成衣工人近萬人,是香港最大成衣工廠;香港的成衣也超過紡織,成為香港第一工業產值,僱傭工人為12.5萬(註冊),佔製造業的18%左右。
唐仲源的紡織工廠,重心完全轉向西非——奈及利亞、迦納,皆是英聯邦國家,香港紡織產業僅剩下不到兩千人的規模。
唐仲源的地產事業,大概有兩座工業大廈、一座尖沙咀商業大廈,以及十幾個地盤未開工、和一些換地權益書。論規模,差不多也是王德輝的華懋地產級別;不過由於唐仲源剛剛進入地產行業,開發比較保守和緩慢,所以會落後下來。
唐仲源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不少物業,身家也是非常不菲。
“最近那個‘遠東會’成立,志超你是如何看的?”交談中,唐仲源說道。
林志超大方的說道:“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對華人非常有利。以後,我們華人的企業可以輕鬆上市,籌集資金可以投入到工業、航運、地產等產業,迅速追上英資洋行。”
唐仲源瞬間明白這其中的關鍵,實際上外面的言論,一開始都是不贊同的輿論。
但只需今年底,一切輿論的方向都會改變。
“這麼說,實際成熟,我也的考慮將企業上市!”唐仲源說道。
他的堂哥唐炳源,早在1964年便將公司上市,籌集資金髮展紡織行業。實際上,紡織和成衣都是需要‘再投資’很大的產業——更新裝置快、建立新工廠和分廠、擴大規模等等。
林志超說道:“岳父不要急,股市最火熱的時候,才是上市的好時機,因為可以集資更多。”
唐仲源點點頭,說道:“嗯,這個我明白。只是我現在考慮,資產該怎麼佈局比較合理。東方紡織的大部分資產,都在海外,所以肯定不用香港上市,我更希望以後在非洲上市一些企業。”
林志超說道:“是應該這樣,融入當地經濟還是比較重要的。”
奈及利亞、迦納雖然政變常會發生,但不管誰上,都是英聯邦成員,而且對華資還是比較友好,因為他們也需要發展經濟;更重要的是,唐仲源這些年在這些國家,打下了深厚的人脈關係。
目前,東方紡織的業務,有林志超的大妻弟唐顯千幫忙,唐仲源已經算是很輕鬆了。
唐仲源說道:“若是紡織行業劃分出去,那麼成衣產業和地產的資產,就可以集中上市。”
林志超笑著說道:“那已經很厲害了!”
成衣產業估值不高,別看唐仲源有近萬名成衣工人,但如是僅東方成衣獨立上市,到1972年集資規模只有一兩千萬,就是個中型企業。
相反,房地產只要你有十個地盤和收租物業,集資差不多就可以達到3000萬港幣。
“今年開春,東方地產打算動工第一個地盤,待這個地皮售樓花後,我再考慮做第二個樓盤。我畢竟是半路出家,穩打穩紮最好。”
林志超說道:“岳父一向如此,小婿佩服。”
唐仲源感嘆道:“這一路看你走過來,我覺得房地產真是風險,曾經多少置業地產商掉隊,所以穩一點不會錯。”
林志超說道:“岳父是又穩又勇!”
唐仲源頓時笑著說道:“你啊,用不著拍我馬屁,我不及你,差遠了。”話鋒一轉,他終於說出一件事:“你覺得顯千、友千,如何?”
“很不錯,都可以幫到岳父你了!”
唐仲源繼續說道:“我是想說,他們兩兄弟將來分好,還是合好?我見你一直在這方面,似乎有很好的佈局。”
原來如此,唐仲源今年已經66歲,已經在為將來考慮,雖然他依舊奮鬥事業。
林志超說道:“岳父你這個家族的情況,當然是合好!一個集團做事,兄弟團結,顯千負責紡織成衣,友千和你學習地產相關。”
他也只能管管自己岳父在世時,將來又誰說得準呢!
唐仲源點點頭,說道:“你說的太合我心意了!”
林志超心道,現在這樣安排當然合理,老大負責資產最大的紡織成衣,這是長子的權利,老二負責新興地產。但等到以後,很顯然地產資產越來越重,那麼兄弟間就扭轉了。
當然了,他的兩個妻弟挺團結的,也許會是前世李兆基的兩個兒子一般,低調不會鬧事出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