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軍的最後通牒,李瑈佯裝震恐。
見李瑈震恐,張寧則故作倨傲,將李瑈狠狠數落了一頓。導致李瑈有好幾次想拍案而起,差點就裝不下去了。
好在最後硬忍下來了,李瑈心中也奇怪,上次見面時,張寧收受了朝鮮方面的女色賄賂,自己在寫給大明天子的信中好好告了一狀。
但現在張寧貌似完全沒受影響,反而越發的趾高氣揚,真是邪性了。
李瑈又是請罪,又是認錯,好容易才把張寧打發走。
李瑈現在的策略就是:讓我認錯我就認錯,讓我請罪我就請罪,但你要實際的讓步,對不起,沒有。
在離開漢城之後,張寧立即就變回了溫文爾雅的狀態。
雙方就是互相詐騙,李瑈想麻痺明軍,引明軍主動進攻漢城,從而露出破綻,再以奇兵大破之。
張寧則是想忽悠李瑈,然後明軍故作中計,再乘機詐敗。
回到平壤之後,張寧向江淵、方瑛稟報完與李瑈談判的經過,然後還想繼續出謀劃策。
江淵與方瑛卻示意張寧可以出去了。
張寧位卑職小,也不好硬賴著不走,臨了卻還是囑咐了一句:“江侍郎,南和侯,據下官推測,朝鮮將要拿當初俘虜的三萬遼東軍做肉盾了,您二位還是早做一些準備吧。
另外下官從京城出發前,已經有可靠訊息,日本即將出兵援朝。
一旦大軍出動,卻對開城、漢城久攻不下,恐怕將遭日軍奇襲。
聖上一再強調,日軍一旦在釜山登陸,兩個月就能打到平壤。”
江淵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等張寧退出,江淵向方瑛問道:“南和侯以為如何?”
方瑛搖搖頭:“我對日本瞭解不多,但是聽說日本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他們對天皇之位、將軍之位的爭奪,還有各大名內部家督之位的爭奪,愈演愈烈,我真不相信他們能調動十萬大軍援助朝鮮。”
江淵也搖搖頭。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不論是皇帝寫信預警也好,派使臣提醒也罷,江淵和方瑛就是死活不相信日本能夠派出大軍援朝。
反正在正常人看來,日本沒有這樣的國力,也沒有如此團結。
而且集結十萬大軍,渡海作戰,談何容易?還兩個月打到平壤,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於是方瑛提出了一個戰略:“我們還是按當初李澄玉的建議,派出大軍隔在開城與漢城之間,再派主力猛攻漢城。
只要漢城陷落,則大局可定。
我們現在兵力充足,直接挖多道壕溝,將開城圍起來。
這樣只要開城軍不出來搗亂,就憑漢城那麼空虛的守備,最多三個月便可攻下。
就算日本真的派兵來援,怎麼也得小半年才能到漢城。
等他們到城下時,黃花菜都涼了。”
江淵使勁點點頭,兩人都覺得挺好。手握二十萬大軍,圍攻兩座城池,豈不是易如反掌。
定了戰略之後,兩人便分頭行動,方瑛帶領老京營,負責進攻漢城。江淵統帥上直衛,負責圍困開城。
朝鮮方面,也有調整。開城保留了五千精銳,一萬輔兵,剩下的精銳在去年打敗李澄玉之後就已經秘密開進了漢城。
李瑈又從去平定錦城大君、安平大君叛亂的軍隊中抽調回了一萬精銳。
至此,漢城中有兩萬精銳重步兵,三萬其他戰兵,另有雜七雜八的輔兵近五萬人。
十萬大軍守衛漢城,城中糧草又足可支撐兩年有餘。
至於朝局,經過半年時間的反覆清洗,反對力量一時無法再對李瑈構成威脅了。
去年還岌岌可危的李瑈政權,現在竟然暫時穩定了下來。可謂是打蛇不死,必有後患。
……
但是呢,朱祁鈺作為大明天子,那真是天命有在。
好巧不巧,進入三月,日本室町幕府上任管領畠山持國,壽終正寢。
由於足利義政是在管領畠山持國等人支援下,八歲被選為日本將軍。
所以這十二年來,畠山持國和細川勝元輪流擔任管領,實際執掌大權,而足利義政至今尚未親政。
畠山持國資歷極高、威望甚重,家族勢力又極大。
現任管領,年僅二十五歲的細川勝元與畠山持國矛盾重重,眼看快扛不住的時候,畠山持國死了。
一向恬淡隱忍的足利義政,終於繃不住了。
畠山持國死後,他弟弟的嫡子畠山政久與他自己的庶子畠山義就爭奪家督之位,內鬥一觸即發。
足利義政支援畠山義就,細川勝元、山名宗全支援畠山政久。
足利義政想透過干預三管四職的家督繼承,從而確立權威,收回實權。
本來呢,應該有好一場內鬥。
但朱祁鈺這麼一干預,局勢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日本這幾位大人物想了個新招:派兵援朝。
尤其是畠山氏,由他們做主力,去朝鮮打一打嘛。
讓畠山政久、畠山義就各帶一支軍隊,誰打的好,誰戰功高,誰就做畠山氏下一任家督。
這個提議一出,立即獲得了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和管領細川勝元的共同贊成。
如此一來,不管戰爭結果如何,畠山氏的實力被大大削弱是肯定的了。不論是足利義政,還是細川勝元,都會從中得利。
畠山氏自然是不樂意的,但是反對無效。沒了畠山持國坐鎮,整個家族形不成合力,在幕府的話語權更是一落千丈。
畠山政久、畠山義就兩個毛頭小子,誰管你們反對不反對啊,你們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錯了。
當然了,不論是足利義政,還是細川勝元,都不會做的過於直白和不體面。
三管四職,這七大家族都出了不少軍隊,就連將軍自己,都出了三千奉公眾。
關東管領上杉憲忠,也出了一萬人。
只有鎌倉公方足利成氏,強硬地拒絕了出兵要求。
好在也沒人和足利成氏過於糾纏,反正大家已經湊了十萬大軍,一千艘戰船,分三批在釜山登陸,開啟了與大明的戰爭。
進入朝鮮後,日軍一分為二,細川勝元率東軍,進攻錦城大君坐鎮的慶尚道。
山名宗全率西軍,進攻安平大君坐鎮的全羅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