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淨界法師

第4集《瑜伽菩薩戒本》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六頁。

第六頁講到「修悅意之心」,修習慈悲之心。這個慈悲心我們講到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的意思就是要把我們對有情眾生的慈跟悲的心情,轉成自己內心的一個責任感跟使命感,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是我應該要做的,捨我其誰。在《海慧問經》上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一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還是個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一天不小心墜落到一個臭穢的糞坑。旁邊的路人看到以後,不斷的對這個小孩子釋放他的慈悲心,我真希望你離開糞坑,但是卻沒有人採取行動,因為糞坑實在太臭穢了;這個時候有人就趕快報告大富長者,大富長者知道以後二話不說,馬上跳到糞坑把兒子救出來。

佛陀在經典上的這個是譬喻說:旁邊的路人就像外道的四禪天人、或者是阿羅漢的聖人,他們在禪定三昧當中也不斷的對流轉眾生釋放他的善意,希望他們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只有這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能夠從空出假,來到我們眾生這種雜染的世界陪著我們流轉,在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廣度眾生。為什麼?

就是他們有增上意樂,他們認為度化眾生是我不共的使命,不是別人該做,是我該做的。這個地方增上意樂是簡別外道跟二乘的慈悲心。就是說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捨我其誰,你要建立這樣的使命感。願速堪能求加持,希望有這樣堪能的增上意樂,這個地方祈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就是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利他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做前方便,我們就可以正式修菩提心了,就是修求菩提之心,我們開始要去追求無上菩提。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戊二、正修菩提心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任運就是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障礙,就能夠成辦自利跟利他的功德,我們能夠讓自己解脫,我們也有無量無邊的方便力讓眾生解脫。具足這種能力的,在十法界當中,世尊而外更有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佛陀的內心有無上菩提的力量。所以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以此這個此就是無上菩提,因為佛陀內心當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力,所以他能夠廣泛的成就利益有情,所以我們也應該要願速成佛求加持。

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我們的心情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如果我們今天只為了自己的解脫,我們不一定要廣修方便,我們只要證得空性就可以,所以對於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這兩件事情就不生好樂;但是,當我們如實的知道「其實眾生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而度化他們是我們不共的責任時」,我們開始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在菩薩的精進當中,其實眾生是我們的一個增上緣。

就是說菩薩因地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速求無上菩提?就是因為他思惟:「假設菩薩懈怠,他晚一天成佛,就會有更多的眾生在流轉當中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說一個菩薩他別無選擇,就是說你要成辦所有利益有情的事情,除了無上菩提,你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你的成佛是為利有情願成佛,因為你認為度化眾生是你一個不共的使命。一個人有使命感以後,他修行就有動力,就有個目標在資持著他。所以當我們有了慈悲心以後,我們心中有了目標要使令眾生離苦得樂以後,我們就會很真誠的去追求無上菩提,因為只有無上菩提才能夠救拔一切的有情,使令他們離苦得樂。

七重因果的修法,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從前面的平等舍心到悅意心、到慈悲心、到修菩提心,這七重因果事實上既然講七重,就是有因有果了,平等舍心是一個前方便,七重因果應該從知母開始算起來:就是知母是因,念恩是果;念恩是因,報恩是果;乃至於增上意樂是因,菩提心是果。前前是因,後後是果,這個次第是不可以混濫的、不可以混濫的,要有一定的次第修上來。

我們修出離心跟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樣: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你所思惟的所緣境,你只考慮你自己的五蘊,你的生命是無常的、你在流轉當中是痛苦的,你考慮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無量有情,所以那個心境就不一樣,不一樣。在《維摩詰經》上說聖人的心有兩種:小乘聖人阿羅漢的心,就像虛空,在虛空當中空空蕩蕩,煩惱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他就是一個清淨涅槃的寂靜樂;菩薩的心,他除了虛空以外還有大地,大地能夠生長種種的草木,能夠荷護無量有情,大地就是讚歎菩薩的願力。就是說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的聖人同樣證得空性,但是菩薩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當中有他的菩提願力,他有一種成就佛道、有一種廣度眾生的願力,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

這個地方我們再說明一下。有一個觀念,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跟我們修習善業不同。比如說今天有人做慈善事業,你去護持很多的錢,這個叫做善業。善業給你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你的流轉當中,你會出現一些安樂的果報,就像你做一場美夢,做完以後你的心態完全沒有改變,還是恢復你原來的面貌。換句話說,對你生命的增上其實意義不大。你在流轉當中,很多人也會因為一時的因緣而起一個惻隱之心。

但是修止觀的意義不同,透過你止觀的修學,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內心當中產生一個堅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現以後,那你這個生命是從根本上的改變,你這個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跟你在偶然的機會里面成就一個善業那完全不一樣,那是生滅法。你在偶然機會里面出現一個善業,對生命的改造不大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翻成中文叫覺,其實佛陀有很多功德、神通、三昧、總總的身相莊嚴,但是所有的功德根本上就是內心的覺悟。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假設不能透過止觀而去覺悟、而去突破,你只是廣泛的修習善業,那只是造下一個暫時的安樂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你修菩提心以後,你就正式的入菩薩種性了,這個時候對你的意義就重大了。我們再看第二個:

丁二、依寂天菩薩自他交換法修學

自他交換的傳承是來自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看自他交換法修學,先解釋標題。自是愛護自己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情,他是愛護眾生的心情。我們凡夫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是強烈,愛護眾生的心是輕微,現在要把它交換一下,交換一下,就是我們應該要更加的愛護眾生,更加的不顧自己的安樂,把愛護自己的心轉成愛護眾生的心,這叫「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可分三段,前兩段是方便,第三段是正修。先看

第一、方便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就是我們自己跟他,他指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自己跟眾生對於痛苦都是不希望,而希望得到安」,這個心情是相同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地方是破除自他差異的障礙,自他有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有我愛執,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這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月亮都是繞著我運轉。我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我們就不再關心眾生了,因為我是特別,所以我積集任何的功德都應該歸我受用。為什麼?

因為我與眾不同。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顛倒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由於過去差別的業力而創造今生不同的相貌,有些人是男人相、有些人是女人相,男人、女人相貌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是事實,這是由業力所招感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因緣法都撥開以後,我們觀察到這個果報體的內心深處、那個明瞭的心識,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乃至於一隻螞蟻,他想要離開痛苦、想要得到安樂,這一點跟我們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跟眾生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抬高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換句話說,「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知道:不是我想離苦得樂而已,別人也想離苦得樂,他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所以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要平等的觀察自己跟眾生,就是遮止我們完全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別人,因為大家都一樣:我們想離苦得樂,其實眾生也想離苦得樂。先建立這樣的一種觀念。再看

第二、方便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這一點是破除自重,自己是尊重的、是貴重的,自重他輕的障礙。我們會想「雖然我也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但是我比較重要」,這個觀念剛好錯誤,就是自己是重、他人是輕,這種是一種障礙。怎麼說呢?「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就是說如果我們生命的心情不能改變,我們時時刻刻只是愛著自己,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

怎麼說愛著自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應該有個觀念:痛苦的產生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產生,是有因緣。什麼因緣讓我們痛苦呢?簡單的說就是有罪業,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有殺盜淫妄的罪業才有痛苦。為什麼我們會創造罪業,為什麼佛陀不會創造罪業?

因為我們有我愛執、無明,我們在整個平等生命的法性當中產生一個自我意識,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由這個自我意識的個體生命才去創造了慾望、才去造作罪業。所以假設我們今天不能停止這種錯誤的思考,不斷的愛著自己,正是加強你心中的無明,那你要停止造罪業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無明就會創造行,就會創造識、創造生老病死。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一再的去放縱自己的私心,結果就是加強自己無明的煩惱,很容易就會去創造另一個罪業,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

反過來,今天我們能夠愛他,則是萬善根,如果我們今天改變這個心情,我們開始去關懷眾生,這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菩薩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礎之下。這就是我們今天選擇愛自己是痛苦的因,我們選擇愛他人是萬善的根本,所以說「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眾生的痛苦跟佛功德的差別,這種苦樂的差別就是從愛自跟愛他,從這個地方作出差別,所以我們應該自他交換求加持。

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放縱自己的私心,我們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到了現在這種境界,我們什麼也沒得到,在無量的生命當中,到現在除了內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煩惱跟罪業,還有負荷這個老病死的軀殼以外,我們什麼也沒得到,我們的結果就是這樣,當然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經常講「生命就是一個抉擇」,是我們自己要這樣子;但是我們反觀佛陀,今天對眾生釋放善意,結果祂成就萬德莊嚴:世界上的因緣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今天我們不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想要成佛是不可能,因為我們心態的思考本身就有錯誤,就是這個地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破除我們自重他輕的障礙。再看

第三、正修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這一段正式修自他交換。前面兩段的前方便破除兩種障礙以後,我們開始以這個善因跟這個樂果,善樂的因果,善指的是因,善有招感性,樂是個果報,他有受用。我們把這個善因跟樂的果報作一個交換,就是交換給眾生,使令眾生的苦因苦果因為我們善因樂果的加持,而能夠消滅、而能夠窮盡。以下講一個譬喻,如風去來行取捨,就是像風,風有時是單方向的、有時候吹過來吹過去;表示說我們今天跟眾生也是一樣,有一個互動。

什麼互動呢?我們舍掉自己的安樂讓眾生來受用,我自己的安樂我不受用送給眾生,取眾生的苦惱讓自己來承當,那這就是「自他交換」。交換什麼呢?就是把自己的快樂送給眾生,眾生的苦惱讓我們來承當。這個地方在修的時候,如果我們對諸法實相的觀察還沒有產生勝解,會產生一個疑惑跟障礙:就是說我取眾生的罪業讓我承當,每一個眾生的罪業真的跑到我身上來?有些人就會起這樣的一個疑惑。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萬法唯識,其實這個罪業它不是跑來跑去的,它是你的心所變現的。這個罪業如果跑來跑去,佛陀早就把我們罪業消滅掉。你看佛陀是萬德莊嚴、無所不能,世間上還不只是一尊佛,無量無邊的佛,拿我們一個痛苦一點都沒辦法!你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如果痛苦是可以拿掉的話,佛陀不是很方便嗎?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在做夢,你做夢的時候,你這個顛倒的夢心現出很多恐怖的境界,你那個夢境誰來幫你消失掉呢?除了你自己,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除非你自己從夢境裡面醒過來,這個夢境才會消失掉,因為它不真實。

所以我們永遠記住一句話:所有的痛苦一定從你的內心生起,所有的安樂也是從你自己的內心生起,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別人只是一種增上緣,外境只是增上緣。所以你不管怎麼觀想,眾生的罪業不會跑到你身上,眾生的罪業是他的煩惱生起的,他自己由自己的心創造煩惱,也是由自己的心去承受果報,什麼東西都是自作自受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講釋迦牟尼佛因地的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過去的時候做一個居士叫張窩尼(這個尼不是女眾,這個尼是他的名稱,比丘尼的尼),這個居士的父親是經商的,在外面跑船做生意,雖然賺了一點錢,但是(古時候跑船也沒有什麼氣象報告)在一次颱風的因緣當中喪生了、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母親只有這個兒子,就下定決心不讓這個兒子去做經商跑船的生意,就讓他在地上學一門專門的技術過活。張窩尼在做這門專業技術的時候,經常被人家取笑,因為那個時候的風俗──你不繼承父親的職業,這個是可恥的。剛開始張窩尼還能忍受,但是時間久了以後、太多的譏笑以後,他受不了,他一定要去做他該做的事情,他就跟母親說「我應該繼承我父親的職業才對」,雖然他母親再三的勸諫,但是張窩尼說「我心意已經決定了」,他就參加跑船的工作行列。

這一天他要出去的時候,他母親跑到碼頭上,非常的傷心,抱著張窩尼不肯讓他離開。張窩尼眼看船要開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親推開來,他母親撞到牆壁頭就流血。張窩尼上船以後,去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在回程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這個船就沉沒了;但是張窩尼因為過去有善業力的(有福報力的人不同),他就抱著一個浮木飄到一個荒島上,在荒島上他累了就睡著了。睡著以後,到了晚上就醒過來,醒過來以後看到一片荒島,在遠處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過去,這個時候有一個山洞,他就走進這個山洞。這個山洞裡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雙手被刀砍,砍了以後春風吹又生,手生出來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業重,舌頭被拔出來切成細小塊,然後春風一吹舌頭又生出來,又被拔出來又被切成小塊;其中有一個人頭部有一個熱鐵輪罩在這個人頭上,他全身發痛。

張窩尼問:你這個人頭部怎麼有一個熱鐵輪,這麼痛苦,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說:我過去生不孝順我的父母親,我經常把父母親推開,撞到牆壁頭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這個果報。張窩尼這麼一想:誒,我離開家的時候,我母親也抱住我,我把她推開,她也撞到牆壁流血了。張窩尼這麼一想以後,他的業報就現前,也有熱鐵輪罩在他的頭上,非常痛苦。

當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別,所以你看在菩薩的經典上說:一個成就菩薩種性的眾生墮落到三惡道,他很快就彈出來,因為他容易起善心。張窩尼在這個熱鐵輪在頭上痛的時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業受這個果報,無量無邊愚痴的眾生他們也造了很多罪業,他們也要受這個果報」,好,既然這樣,他就釋放一個善心,他說「我希望所有眾生的業都讓我來承當」,就是這個地方說的「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他起這個善心以後,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他的噁心消滅、善心生起的時候,這個罪業的法就消失掉,他這個熱鐵輪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後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就是說我們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這個水果是由樹根而來。什麼是樹根呢?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我們一定要用大悲水來滋潤樹根,才能夠產生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一個菩薩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後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也就是說其實般若道的菩薩在修般若的時候,你今天發諸善願要代眾生受無量苦,其實眾生的苦還是不能消滅,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為散發這樣的善意,你因為生起這種菩提心,你自己滅罪生善,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生起自己的善念,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自他交換就是要調整我們的心態。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換,雖然都是對眾生釋放善意:

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沒有改變,但是我對眾生釋放善意,這個是事相的修行。

自他交換:是一種理觀,就是我自己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在空性當中交換,因為無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換:這個地方的觀法不一樣。諸位可以看看哪一個觀法適合你,就找一個適合你的方法去修。這個地方是講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見

正知見就是我們不但是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應該要有智慧來如實的觀察生命的真相它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見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智慧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智慧的引導,我們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羅蜜。

對生命的觀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謂的宗教家、或者講哲學家,他們對生命的觀察有兩類:

一、無因緣論:認為生命只是一個偶然,生命沒有任何理由,這個人他能夠生長在富貴家、這個人生長在貧窮家、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腳就斷了一隻,這個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陣風吹過來樹葉掉下來,如此而已。就是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理由,換句話說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斷惡修善也沒有任何意義。當然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這會創造一種觀念:就是生命只是個偶然,換句話說你只有今生,你有這種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時行樂了,為了達到安樂而不擇手段。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思考叫做無因緣論。

二、邪因緣論:這個比較好一點,他認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軌則,但這個軌則就是有一個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著我們的吉凶禍福,所以我們透過對主宰者的禮拜、讚歎、歸依,我們能夠讓自己離苦得樂。當然這樣的思考是認為有因緣論,但這個因緣是錯謬的,所以叫做邪因緣論。

佛陀出世以後,就把這兩種錯誤的思考推翻掉,就說出了

正因緣論:正確的因緣,佛陀說:生命是有理由、有軌則的,這個軌則就是業力。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果報?就是你過去生有業力,你自己的業力創造自己的果報,說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種業感緣起的思想,如果我們今天再進一步觀察,什麼是業?這個業造了以後,又是誰來儲存呢?我們就會發覺:其實業是由心創造的,而且也儲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其實關鍵點還是心,心為業主。所以我們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別,關鍵點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差別」。

心的差別,我們先解釋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兩種:一個是它的作用,一個是它的體性。

先看體性。體性就是一個轉,前後轉變,說是法性本來空寂,我們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禪宗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一般總認為: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生命死了以後,就像一間房子壞了,裡面的人就會找一間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變的,但是裡面的人是不改變。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就是說前一生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一樣,就是在整個流轉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自我。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怎麼知道呢?比如說你前生是個男人,你的五蘊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於業力的熏習變成一個女人了,出現一個女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你現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過去生的氣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蘊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識完全消失掉,覓之了不可得。

再講遠一點,我們死了以後,由於今生持戒的因緣,來生做轉輪聖王,是特別的憍慢,變成轉輪聖王的身相、轉輪聖王的思想,充滿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報享盡了以後,世間上的事情「強者先牽」,福報享盡,罪業就現前,你就變成一隻螞蟻,我是一隻卑賤的螞蟻,成天就是搬東西。所以說其實我們生命的變化,我們找不出一個不變的東西出來,不可能。

所以「轉」就是生命的改變是剎那剎那轉變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自我意識。所以佛法講空,空不是說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無自性,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剎那剎那變化的點,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期的生命。這個就是我們對內心的觀察,就是它有轉變的體性,所以講空。但是雖然轉變,它有一種「恆」常相續的功能,「因果絲毫不爽」。就是說雖然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你曾經在生命當中所累積的業力,這個地方有它的相續性,業果有它的恆常相續性。所以我們在思惟業果,我們剛開始思惟業果要先思惟什麼?

宗大師說:思惟業果先思惟業果決定。就是說我現在:我現在眼睛沒有毛病,可以看得到東西,這是有善業,有善業的支援;我這兩條腿還能夠走路,這個絕對不是偶然,這是有善業的支援;我這個人腸胃不好,這也不是偶然,這是有罪業。就是你凡是有安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善業的力量在支援;你有不可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罪業的力量在支援:當這個力量消失的時候,這果報就改變。所以當我們觀察空性以後,我們也應該知道因果是絲毫不爽,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所留下的業力,這個是會相續的儲存在內心的深處。這個地方,我們在觀心的時候要有這個看法。

所以「萬法唯識」會給我們一個觀念。我們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結果,這個人怎麼樣不管,他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成功了、結果他失敗了,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如果諸位有志於菩薩道,你不能有這樣的思考,你以成敗來決擇、來反省自己,我保證你的菩薩道不會持久的。就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在觀心的時候,他注重他的過程、他的過程。比如我們今天去做一個善法,我們很努力的去做,但結果失敗了。其實這個失敗,對一般人來說是失敗,要以菩薩道來說,你每一點一滴,你內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念念跟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菩提心相應,在整個生滅變異,時間過去以後,你留下來的都是一種善的功能,你增長了你的菩提心,你還是成功的。至於外在的成功失敗,那是眾生的共業。

所以我們行菩薩道要有一個觀念:「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什麼叫做成功?諸位可以作一個定義嗎?就是你反省你自己:「這件事情你盡心盡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沒有任何遺憾」,這個事情你就成功了。我們可以作一個思惟: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是一念心識的投胎,一念;我們離開生命,也是最後一念心識離開,阿賴耶識離開。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念心識來、一念心識離開,這個中間的過程就是,你第一念來的時候跟最後一次離開的時候有什麼差別?這是關鍵點。我們什麼也沒帶走,但是你內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長、還是惡的增長,這是我們比較在乎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受菩薩戒、為什麼受菩薩戒?一般的世間人,比如說一般的宗教團體,他們也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他們今天沒有發願,他不能產生一種菩提的功能,他那個斷惡、修善、度眾生只是一個善法。因為我們今天有菩薩戒體,我們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念念之間在迴光返照的時候,心境接觸戒體現前,內心當中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作意現前,這個是最可貴的。我們從這個戒體產生隨行,開始去實踐,其實慢慢就在加強這個功能,讓最初的那個幼苗種子慢慢的增長廣大。

所以在「萬法唯識」的概念當中,我們要知道其實整個持戒的過程,是假借持戒的行為去增長你內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為你離開的時候,你世間的成敗、人我是非完全沒有帶走,帶走的是你內心的功能,臨命終的一念。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有正知見,我們知道什麼是重要、什麼是不重要。

甲二、結示菩薩五德

這一段是總結菩薩的修學綱要,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把菩薩要成就五德作一個說明:

一者、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這個就是說菩薩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緣。我們一般凡夫要生起親愛,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對我好、你是我的眷屬,產生親愛;菩薩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內心智慧的止觀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緣就能夠對眾生生大悲心。

二者、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

眾生在流轉是由於心中的顛倒跟業力,菩薩的智慧開啟了以後他還是在流轉,他是為了饒益有情,因為他不來流轉,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傳,但是他為了要利益眾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這個就是讚歎菩薩的慈悲願力。

三者、於多煩惱難復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這是菩薩的智慧,他有這種後得智,善巧調伏眾生。

四者、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

這個是讚歎菩薩的根本真實智慧,他能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這個是讚歎菩薩的福德資糧,他有攝受力。

前面兩個是讚歎菩薩的大悲,三、四是讚歎菩薩的智慧,第五個是讚歎菩薩的福德,菩薩有三種功德。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人氣小說推薦More+

運氣在我這攔也攔不住
運氣在我這攔也攔不住
什麼叫頂尖的運氣之神?運氣之神給我係統,我玩遍修仙世界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方糕要堅強
坤門兩年半:這個師傅太六了
坤門兩年半:這個師傅太六了
陸葉混穿修仙界,覺醒宗門系統,要他一個煉氣小修建立宗門。要啥沒啥的陸葉含恨開創中分派。 親愛的徒弟,拜了徐坤祖師,你就是我中分派的人了!記住咱家宗門的口號:即惹事,也怕事!
凌笑
天月傳
天月傳
沉浮大地,星移月變,世有百族林立,人,妖,魔三族獨大,創世之戰,大地生靈塗炭,流離失所,族群滅族亡種?整個大地滿目瘡痍,傳百世之後,曾沒落之族,曾巔峰之族,皆成浮雲,都化為了那天地間無聲的塵土。 種族之爭,王者之慾,創世之神器忽隱忽現,弱者悲哀,強者欲動,當天地色變,斗轉星移之時,一代人皇遺子,散落人間,本想平淡過完一生,卻不想命運再次選擇自己,創人皇之力,奪天地之勢,心本善,欲還世界一秩序,欲求
童煥
此間最無情
此間最無情
少年初出茅廬,哪知人心複雜凡塵雜事瑣碎,知曉此間無情更深的秘密還在等待著少年少年又要如何去得知真相
幕春秋
末日:從人皇旗開始無敵
末日:從人皇旗開始無敵
【無女主+殺伐果斷+轟殺一切+無敵流+極致爽文】 末日遊戲降臨,全球爆發可怕災難。 李玄僥倖重生在了末日來臨的前一天,並得到了無上至寶人皇旗。 在人皇旗加持下,他只要吸收生命就能變強。 吸收的越多,變強的越快。 從此之後,他徹底悟了。 什麼陰謀詭計,什麼末日人心,統統去他媽的吧。 前世被女友出賣,含冤而死。 被富少欺凌,痛苦掙扎。 被官方打壓,求助無望。 既然重生,那就殺他個天翻地覆。 既然世間已
一魁梧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