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和梵網菩薩戒區別

第3集《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紹安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四頁,貳、修學宗要。

這一大科是講到我們修學菩薩戒法的一個綱要,這當中分成兩科:甲一、正明大乘兩種根本。

我們修習大乘菩薩戒法要依止兩個根本: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正知見。菩提心就是我們心中的願力,我們內心當中雖然有很多的煩惱、種種的障礙,但是我們內心希望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次,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正知見,我們對生命能夠作正確的觀察跟判斷:這兩個是整個大乘菩薩戒法所依止的根本。

講到菩提心,這當中分兩科:先說明丙一、明發心為趣入大乘之門,就是菩提心是趣入大乘功德的一個法門;現在我們講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我們昨天也大致講到,就是我們在修習菩提心之前要修習出離心。

出離心的修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思惟死歿無常,也就是我們在今生的生命當中,也可能因為過去的善業,使令我們今生現出一些可愛的果報出現,比如說你有一些恩愛的眷屬、你有廣大的財富,乃至於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等等,我們很可能就被這些可愛的果報障礙了──我們就不思出離、不想再進步了,我們覺得這樣子就已經夠好了、這就是我生命的歸依處了。

但是我們應該思惟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就是你這個果報不是久住的,是可破壞的,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今生所有一些可愛的果報都要被破壞,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當我們失去了以後我們依止什麼而住呢?就是我們應該思惟這個無常的道理,從現前的可愛果報當中解脫出來,看到無量的生命,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思惟無常來對治對今生對可愛果報的貪著。我們對三界的果報,不但是對今生貪著,我們還對來生有所期待,我們希望我們今生因為佈施、持戒的因緣,來生得可愛的果報。

這個時候你應該思惟生死的過患。就是說我們今生可能會積集一些善業,這個善業是一種功德相,能夠招感可樂的果報,這種善業我們有兩個抉擇:第一個、我們把這善業讓它在三界得果報,這第一個抉擇,你可能做一個大國王、或者做一個天人,享受殊勝的五欲快樂;第二個、我們把這個善業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把它迴向到淨土去。你有兩個選擇。假設我們今天把善業投資到三界的果報有什麼過失呢?這個三界的果報它有三惡道的危機,「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我們今天選擇在三界繼續流轉,我們就不可避免總有一生要墮落三惡道去,因為我們的內心當中雖然有善業,但是可也有一些罪業。

所以西藏的上師說:「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阿賴耶識,事實上都累積很多地獄的罪業,只是還沒有去觸動它、還沒有讓它得果報而已,所以我們經常要有一個會墮落到地獄的危機意識,我們就知道不應該對來生有所期待。透過無常的觀察、透過對三惡道苦諦的觀察,我們就知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們內心當中,從內心的深處真實的發起一種要出離三界的心情,而這個心情就是我們修大悲心的基礎。

雖然我們對於三界的煩惱不能完全的斷滅,但是可以使令我們對於三界果報的貪著變得淡薄一點、淡薄一點。當然只有這個出離的心,這種心還不是圓滿的,因為這個心情的建立只是考慮到自身的安樂,所以我們修大乘法,你建立了出離心以後,你應該要進步、要往前進一步,就是修菩提心。

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學方法

丁一、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修學

戊一、修習利他之心

這個方法有兩科,我們先看第一個方法,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修學: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的一個大師,後來到西藏去,被西藏尊稱為密教之父。阿底峽尊者所傳的菩提心修法,是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講到一些修菩提心的方法,阿底峽尊者根據這個方法揉合成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的法有兩段,先看戊一、修習利他之心。這個菩提心的修學是以大悲心做基礎,就是要有一個利益他人的心情。利他之心我們先看第一段

一、修平等舍心:

平等舍,我們先講一個譬喻,譬如農夫要播種,他不能直接把種子播在地上,要先把不平的地整理整理,使令這個地變成鬆軟平坦,這個地才能夠播種,因為你如果不先整地就直接播種,有些地方可以播種、有些地方不能播種,就是你播種的量不能普遍。我們如果不修平等舍心直接修大悲心,我們對於某一類有情能夠生慈悲,但是對於某一類有情不能生慈悲心,大悲心不能普遍,就不能稱之為大,所以平等舍就是我們在修慈悲心之前,先把內心不平等的相貌弄平等。好,這以下我們看宗喀巴大師的偈頌:

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所面對的眾生境界有三大類:第一個是恩愛的眷屬,我們看到一些過去結善因緣的眷屬,我看到他很歡喜、他看到我也很歡喜,這是第一類;第二類是怨家,彼此看到對方都不歡喜;第三個是中庸,彼此都不認識,看到對方的時候,彼此的心情很平靜,也沒有歡喜、也沒有不歡喜,就是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感覺。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眾生的境界有三種相貌:一個是親屬的境界、一個是怨家的境界、一個是中庸的境界。今雖現,在今生的生命當中是很明顯的現在眼前。

我們對於這三種境界應該怎麼思惟呢?思量各各無決定,這個是修平等舍的關鍵,思量各各無決定。所謂恩愛的眷屬,他的體性也是不決定的,他沒有自性,他之所以跟我保持好的關係,是有一定因緣的支援;假設這個因緣破壞了,那這個親屬可能隨時變成怨家。反過來說,你們兩個是怨家,但是這個體性也不決定,這也是建立在某一種因緣力量的支援而造成了一種怨家的氣氛;假設這個因緣改變了,你們也可能會變成一個親屬。

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親屬、怨家是這麼的堅固不能改變,不是這樣子,就是說所謂的親屬、所謂的怨家是一種因緣所生法,他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善意而改變的。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把這個觀念先加以疏通,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就是說恩怨的境界是各各無決定,這個是會隨順因緣而作一些改變的。

所以「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暫時這種因緣法所建立的恩怨境界當中,產生一個堅固的愛跟憎。應該怎麼辦?應該勤修平等舍心,祈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當然我們凡夫有情執,有情執時我們看到眼前的境界,就會馬上對眼前的境界產生一種自性執──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子,不能改變。這樣子我們應該修平等舍心、修因緣觀,就是眼前的境界他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暫時是個怨家,但是這個角色的安立是某一種因緣之下成立的,只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這種惡因緣,讓這個惡因緣的力量消失,這個怨家就能夠變成親屬。我們在內心當中,先把這種不平等心弄平等,這個是我們在修大悲心的一個基礎──修平等舍。

二、修悅意之心

這個就是正式修大悲心了。悅意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應該對一切眾生生起珍重愛惜之心、珍重愛惜之心。我們人跟人之間會發生衝突、彼此互相傷害,就是我們人跟人之間感到很陌生。就是說我覺得「你跟我沒有關係,我跟你也沒有關係,彼此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就是你是一個獨立的自體、我也是一個獨立的自體,那麼人跟人之間是建立在一種彼此非常陌生的因緣之下,只要有一點碰撞,就很容易產生對立、產生互相的傷害。因為我們跟眾生之間沒有建立一種殊勝的、親密的關係,我們很難對眾生產生寬恕跟包容。比如說今天,我們親愛的人對我們有一點小小的磨擦,我們很容易寬恕對方。

所以在修大悲心之前,我們一定要觀察眾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一定要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建立這種關係叫做珍重愛惜的心,這叫做「悅意之心」。這當中有三段,先看

(一)、知母

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一切眾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就是「知母」,一切眾生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怎麼知道呢?以下宗大師教導我們怎麼觀察,說是生死流轉無其始,就是說事實上我們經歷了很多次的生死,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如果我們今天有志於行菩薩道,你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觀開闊,你一定要看到無量的生命,你才能夠做出一些超然、偉大的佛教事業,就是你不認為你的生命只有今生,所以你能夠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很淡泊,就是你看到無量生命,今生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很重要。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有前生,當然不能從外在的物質去判斷,你冷靜的觀察你內心的變化,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相貌有各式各樣,有善的相貌、有惡的相貌。有些人喜歡佈施、有些人喜歡持戒,這種善惡功能的相貌不是自然產生的,是你經常去持戒,你今天持這條戒、明天也持這條戒,時間久了以後,你很任運的就持這條戒,你內心對持這條戒的功能就特別強大。

所以我們的內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產生,不管是善的功能或惡的功能。比如說你這個人瞋心很重,你經常發脾氣,發久了以後你那個瞋心就很大。所以我們內心的功能,是由數數造作的業力熏習而成。我們現在的心是由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去年的心又是去年的心熏習而成,如此往前推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剛從母胎出來的時候的那個心,那個心也是有差別。比如有些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的相貌是寂靜、有些人的心好動,有些人喜歡哭、有些人喜歡笑,相由心生。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的心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試問:這個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表示他出生之前就有這種差別的功能,一定是有一個前一期生命的數數造作,才創造這個剛出生小孩子心的相貌。

所以古德說: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你一定有一個生命,否則你不可能剛出生的時候就有這種功能,有這麼多差別的功能。如果我們只有今生,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所有的心應該從零開始。但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各式各樣,當然今生的造作會加強它的力量。所以我們從一個初生兒內心當中的差別相貌,我們肯定一定有前一個生命的造作,才創造這個初生兒心的差別,所以我們相信一定有前生。既然有前生,也自然就知前生還有前生,就有無量的生命。

換句話說,生死流轉無其始,我們在三界流轉不是今生才開始,有無量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的產生,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入胎受生。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有情生命的成就,一定要有一個母親的生育跟照顧,所以說「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產生都有一個母親,所以在無量劫的流轉當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我們產生這樣的知見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也請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來建立這樣一種清淨的正見。

在古德的開示當中,修大悲心知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能夠跳脫今生的因緣。今生他跟我看起來「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但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到今生,今生在無量的時空當中是一個非常短暫的因緣而已。我們看到的,雖然今天他不是我的母親,他是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但是在無量的生命當中,他們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個跟我的關係密切。再看

(二)、念恩

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這個地方就是要憶念母恩。在我們的今生當中,我們接觸過很多很多的人,在所有的人當中,最愛護我的、對我犧牲奉獻最多的就是我的母親。我們從小出生的時候,我們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們的飲食、各式各樣的生活要靠母親的照顧,由於母親多少天的熬夜,才使令我們能夠長大。所以說眾母愛護亦如是,在一切有情當中,母親對我的恩惠是最多的,眾母愛護亦如是,無量的有情過去扮演我母親角色的時候,他對我的愛護就像今生母親對我的愛護是一樣的。

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隻螞蟻,當然凡夫的情見,看到螞蟻沒有任何感覺──它是螞蟻,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不是離苦得樂跟我沒關係了,我自己要離苦得樂。但是我們這樣思惟是非常狹隘的,就是說眾母愛護亦如是,就是說這隻螞蟻它過去曾經扮演我母親的時候,她對我的恩惠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雖然她今生不是我的母親,但是她過去對我的恩惠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有所改變,所以這隻螞蟻對我有母親的這種恩惠。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我們應該要思惟每一個有情,他們都曾經對我釋放過這種深厚的恩德,而我現在都還沒有來得及回報,所以我們憶念母恩求加持,應該去憶念每一個眾生,他們在流轉的因緣當中,都曾經對我們釋放過恩惠,這個是念恩,憶念如母有情的恩惠。

(三)、報恩

若知有恩猶棄捨,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假設我們今天知道一切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我們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我們還是把眾生給放棄,我們不管眾生是不是離苦得樂,你自己自求解脫!就是說在聖道的修學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學聲聞道,聲聞道很容易的,利根的六生成就、鈍根的六十小劫,你不必廣修一切方便,你也不要去跟眾生接觸,只要觀察我空法空的智慧,在空性當中把你內心的我愛執消滅掉,你就是解脫三界的生死,這是第一個選擇;

第二個選擇就是修習菩薩道,自利利他。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若知有恩猶棄捨,似我下劣更有誰。」今天這些在生死當中、在承受老病死折磨的這些眾生,他們都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我們知道這件事情,我們還把他們放棄了,但求自身的解脫,這樣子下劣的心識,「似我下劣更有誰」,比世間的善人都還不如。世間的君子,他們尚且知道要孝養父母來回饋母親的恩惠,何況是我們一個出世的聖人!所以說「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所以今天不管我們能夠做多少,但是我們的內心要有一個願力、有一個希望,希望一切如母有情能夠拔除身心的痛苦,他有老病死的痛苦、他有各式各樣的痛苦,我們希望他能夠離開痛苦;

但是隻有離開痛苦是不夠的,他缺乏種種的安樂,我們希望給他現世的五欲樂,我們更希望給他究竟的涅槃樂。我們內心當中,真實的發出這樣的善意出來,雖然我們還做不到,但是在菩薩道的第一個出發點,你應該對有情眾生釋放這樣的善意,就是我真實的希望你離苦得樂,因為你對我有恩惠,這個就是「修悅意之心」。

我們凡夫的判斷能力跟實際的相貌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多看經典你會知道,或者我們日常生活觀察,我們也會知道:就是我們凡夫的見聞覺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礙,你一個眼睛,一張紙就把你障住了;我們看不到前生,我們很多事情不明白,我們只能夠靠著這種淺薄的人生經驗來作判斷,往往判斷錯誤,所以使令我們胸量非常狹小。這個時候大智慧的佛陀跟歷代傳承正法的菩薩祖師們,告訴我們怎麼樣解脫你現前六根的障礙,從這個現前的因緣跳脫出來,看到無量的生命,這個很重要。

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有志於行菩薩道,你一定要讓自己的生命跟眾生的生命建立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就是他曾經做過你的母親,這個觀法我們要知道,這個不是假想觀。我們有時候在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觀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消失掉,這是假想觀;而現在這個是一種如實觀,就是說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他曾經扮演我的母親,這個是一個真實相。我們看《梵網經菩薩戒》,佛陀在《梵網經》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所以說每一個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是一個事實。因為我們顛倒了,所以我們透過這個觀法看到真實相,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再看第三段。透過我們對一切有情的觀察,我們開始

三、修習慈悲之心

就是對如母的有情生起與樂拔苦之心。

(一)、慈心

慈心就是給與眾生快樂: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如母有情,他們在三界流轉當中缺乏身心的安樂,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以身財善根施:我以這個身為眾生服勞役;財就是用種種的財富資具,使令有情眾生的生活沒有匱乏;更重要的是善根施,前面是讓眾生得到現世的安樂,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佛法的真理來開導眾生,使令他能產生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得到究竟的涅槃樂。所以願諸有情皆得樂,得到世間、出世間的安樂,一切的安樂都能夠圓具求加持。在修行當中,我們不斷的對眾生釋放一種希望他得到安樂的一個心情。

(二)、悲心

前面的慈是與樂,這個悲是拔苦,拔除眾生的痛苦。

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如母的有情,他們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苦惱。在佛法中講到苦惱有兩種:一個是色身的苦惱,一個是內心的苦惱。色身的苦惱:比如說我們今天肚子餓,這也是苦惱;或者在冬天當中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惱。但是這個色身的苦惱是短暫的,是一個外在因緣刺激的時候才感到苦惱,但是這個因緣結束了,這個苦惱就恢復了。最重要的苦是心的苦惱,就是憂愁,因為這個心的苦惱假設我們不把它解開,這個因緣結束以後,他內心的障礙還是繼續的留存,乃至到來生、到盡未來際,心有千千結,內心的憂愁是更可怕的。

一般來說,年輕人的苦偏重在身苦,因為他六根的感應非常敏感。老人家他眼耳鼻舌身六根的反應遲鈍,所以老人家吃好東西、吃壞東西,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他內心的感受特別敏感,你對他有一點不恭敬,他馬上感覺出來,而且他內心的障礙會留存很久很久,他那個心的感受特別靈敏。所以老人家的苦多分來自於心苦,特別是沒有修行的人,他不能用智慧化解他的障礙,那這老人家心的心苦就特別厲害,回憶過去不如意的事情,乃至憶念現前不如意的事情等等。

總之,眾生就是在苦當中不能解脫。這個苦當然有它的因,因就是煩惱跟罪業;還有它的果,苦果,苦果就是老病死。我們希望眾生的苦因、苦果都能消滅。「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即使還有一些剩餘的災難,我們願意代如母的有情來接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慈悲心的觀法在修學的次第有三種:

第一個是思惟修。就是我們在佛堂的寂靜處當中先修止、或者唸佛持咒,讓內心能夠把昏沈掉舉調伏下來,產生一個寂靜的相貌,在寂靜當中思惟「有情眾生他們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有恩惠」,我內心當中真實的希望他們離開痛苦,真實的得到安樂,這叫思惟修。

第二個是作願修,其實作願修就是迴向。我們可能會做一些功德,或者佈施,或者持戒,或者持大悲咒、唸佛。當我們成就一個功德以後,我們希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眾生,你可以觀想這個功德變成一道的光明釋放給眾生,眾生因為這個光明的照攝而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就是作願修,就是迴向。

第三個是荷護修,荷護修就是採取行動。

我們資糧位的菩薩是偏重在思惟修跟作願修;法身菩薩他有神通三昧,他能夠採取行動讓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慈悲觀,我過去參加過蓮因寺齋戒學會,有一次在齋戒會的時候,大家在唸佛堂拜佛,那一次有兩個住眾法師在唸佛堂拜佛,拜到一段時間以後電話響,結果大家都沒有去接電話。懺公師父出來就很生氣,他說:這個電話都沒人接,居士打電話來寺廟是表示有事情要我們幫忙,我們修行人要想「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我內心感到懺公師父那種慈悲心,我自己感到慚愧,就是「給人家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修慈悲觀、我們今天積集功德,要按我們過去的心情,我願意把這個功德加持在我的生命,使令我離苦得樂,這個是一種很狹隘的心情;現在我們修慈悲觀以後,我們發覺我們自己的個體跟眾生有很重要的關係,我們開始關懷眾生、對眾生釋放善意,把功德迴向一切有情。但事實上,有情也不一定會因為你這個因緣而得到安樂,不一定;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先得到安樂,你自己先回饋回來。所以我們講因果,其實你對眾生所釋放的任何的業力,到最後都是返回到你自己的生命上。

我自己對慈悲觀有一點小小的經驗,提供給大家作參考。我有一段時間住在淨律寺的文殊院做一個短期的閉關。文殊院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後面有很高的樹。我們都知道有樹的地方就有樹神,比人高的樹就有樹神。我也曾經聽一些老前輩說「文殊院不好住」(哈哈),但是想「沒有選擇餘地」就去住了。果然住沒多久,晚上各式各樣什麼聲音都有,你要不管它就睡不好,但是你管它,它也是照吵。怎麼辦呢?後來我想:這個東西不能用硬的,一定要用慈悲觀。我開始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回向,我就特別的持往生咒,往生咒持完以後,我就觀想往生咒每一個咒語就像一道光明,放大光明,這個光明照射到後面樹上那些樹神,我觀想這些樹神得到這些往生咒的加持,他們的痛苦消失掉,而得到很多的安樂。我開始每一天不斷的對那一些樹神釋放我的善意。我說:我今天修行,並不是想來干擾大家,我修行的功德是要回向給你們的。果然沒有幾天以後,晚上再也沒有聲音了。

沒有錯,我們修慈悲觀,乃至我們對冤家修慈悲觀,他不一定馬上離苦得樂,因為他自己有障礙,他不一定能夠接受我們這個訊息;但是你修慈悲觀,你自己就先得到利益,因為你的心,從凡夫的障礙心跟佛的心更接近,一切唯心造。如果對方能夠把執著放開,他真的是可以得到利益,當然他的利益比你的利益少,大概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

所以說我們今天要有一個觀念:我們今天保持狹隘的胸量,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我們的生命要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老是保留過去狹隘的思考,所有的安樂、所有的功德只考慮自己,我們的生命想要突破不可能。就是我們一定要對眾生釋放善意,這是一個關鍵點。

(三)、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就是把前面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堅固,增上就是堅固,把它轉成一個對眾生的責任感跟使命感。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在一切的如母有情當中,我們希望他能夠得到無漏的涅槃樂,而斷除生死的苦根,這件事情「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增上意樂的關鍵點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慈悲心的釋放,事實上外道的禪定,像四禪天人,他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禪天人在禪定當中,他也看到眾生在老病死的折磨,其實他也對眾生釋放他的善意;乃至於阿羅漢的尊者在涅槃當中,他也知道眾生在流轉當中受老病死的折磨,他們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采取行動。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只修到慈悲心,而沒有修增上意樂,他不認為這件事情是我該做。也就是說外道跟小乘的聖者,他也同意眾生應該離苦得樂,但是這件事情不是我該做的,自然有人會去做,他不認為「讓眾生離苦得樂是我一個不共的使命」,他沒有這個心情。所以我們在修完慈悲觀以後,要加修一個增上意樂,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人氣小說推薦More+

運氣在我這攔也攔不住
運氣在我這攔也攔不住
什麼叫頂尖的運氣之神?運氣之神給我係統,我玩遍修仙世界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方糕要堅強
坤門兩年半:這個師傅太六了
坤門兩年半:這個師傅太六了
陸葉混穿修仙界,覺醒宗門系統,要他一個煉氣小修建立宗門。要啥沒啥的陸葉含恨開創中分派。 親愛的徒弟,拜了徐坤祖師,你就是我中分派的人了!記住咱家宗門的口號:即惹事,也怕事!
凌笑
天月傳
天月傳
沉浮大地,星移月變,世有百族林立,人,妖,魔三族獨大,創世之戰,大地生靈塗炭,流離失所,族群滅族亡種?整個大地滿目瘡痍,傳百世之後,曾沒落之族,曾巔峰之族,皆成浮雲,都化為了那天地間無聲的塵土。 種族之爭,王者之慾,創世之神器忽隱忽現,弱者悲哀,強者欲動,當天地色變,斗轉星移之時,一代人皇遺子,散落人間,本想平淡過完一生,卻不想命運再次選擇自己,創人皇之力,奪天地之勢,心本善,欲還世界一秩序,欲求
童煥
此間最無情
此間最無情
少年初出茅廬,哪知人心複雜凡塵雜事瑣碎,知曉此間無情更深的秘密還在等待著少年少年又要如何去得知真相
幕春秋
末日:從人皇旗開始無敵
末日:從人皇旗開始無敵
【無女主+殺伐果斷+轟殺一切+無敵流+極致爽文】 末日遊戲降臨,全球爆發可怕災難。 李玄僥倖重生在了末日來臨的前一天,並得到了無上至寶人皇旗。 在人皇旗加持下,他只要吸收生命就能變強。 吸收的越多,變強的越快。 從此之後,他徹底悟了。 什麼陰謀詭計,什麼末日人心,統統去他媽的吧。 前世被女友出賣,含冤而死。 被富少欺凌,痛苦掙扎。 被官方打壓,求助無望。 既然重生,那就殺他個天翻地覆。 既然世間已
一魁梧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