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冷笑道:“那你這話我就有疑問了,我登基以來,有視臣如草芥嗎?為什麼當年一大堆文臣武將藩王在京城發動兵變,想要殺了我,擁戴大兄復位呢?
我哪裡對不起他們了?好吧,我當時在搞宗藩改革,藩王反我,人之常情,我不怪他們。
但文臣和勳貴、武將們怎麼說?我怎麼就視他們如草芥了,以至於他們要視我為寇仇?”
見眾人都不說話了,朱祁鈺站起身來,對眾人笑道:“我知道你們都不想讓我當皇帝,在你們心裡我的大兄才是正統。
但是沒辦法了,我一家人需要活路,不可能因為伱們視我為寇仇,我就把皇位還給你們。
南方那三萬京軍要回來了,你們可以起兵靖難嘛,贏了我認。”
說完,不等大臣們反應,朱祁鈺便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只留下大臣們呆在原地面面相覷。
……
安南省河內府城,原來的皇宮已經稍加改造,搖身一變成了越王府。
雖然越王才三歲,但那也得先把招牌掛出來,讓安南百姓有個念想。至於黎朝的末代皇帝黎浚,現在已經在瓊州安度餘生了。
黎浚還有三個兄弟,其中兩個也一起去了瓊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平原王黎思誠被朱祁鈺留在了北京。
原來的左相國府,則被徐有貞改成了總督府。
朱祁鈺在北京跟群臣大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同時,徐有貞卻在總督府中躺於搖椅上,悠哉悠哉地喝著茶,搞起了黃老之學、無為而治。
兩個俏麗的丫環一左一右,搖著團扇。
可惜好景不長,徐有貞正陶然享樂之時,四位巡撫一起找上門來。
自從朱祁鈺將原安南的北部拆分,分別劃給了雲南、廣西、廣東之後,這三省一改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時期對安南的冷淡態度。
雲南、廣西、廣東三省不論是官府,還是民間,現在都願意一起開發安南。
徐有貞站起身,與廣西巡撫甄完、廣東巡撫楊信民、山東巡撫嶽正、福建巡撫薛希璉一一見禮。
福建巡撫薛希璉出現在這裡,是來和山東巡撫嶽正搶奪柚木的。而且皇帝還把大明的火器大師、工部右侍郎黎叔林派來造船,薛希璉自然不能坐視嶽正把好處全佔了。
閩浙和山東相互比拼,都想打造出最強大的海軍來。
不過這次四人一起來找徐有貞,是因為接到了恭讓皇帝被廢為怡王的訊息。
薛希璉率先問道:“聖上讓所有地方官員都上書表達對廢帝的看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
徐有貞笑道:“隨便說說就行,你是不知道聖上對安南的重視程度。能參與治理安南的封疆大吏,無一不是聖上信得過的。
所以咱們踏踏實實幹活就行了,不用在意京城裡那些亂七八糟的破事。”
兩個侍女被屏退,薛希璉繼續問道:“怡王和太子就這樣都去南京了?我不是要管閒事,只是這場皇位之爭結束得也太快了吧。”
徐有貞回道:“吏部何尚書說過:父有天下,當傳於子。現在朝局明朗,我們也不用再左顧右盼,可以安心做事了。
戰船打造得怎麼樣了?”
說到戰船,薛希璉就開心了:“您別說,這柚木真是打造戰船的極品材料,其質地堅硬,既耐腐蝕,又抗蟲害,關鍵膨脹收縮幅度極小。
是誰想出的要用柚木打造遠洋鉅艦?”
徐有貞笑道:“自然是聖上想出來的,我們打造好戰船,便去收復舊港。
小試牛刀,驗證過艦隊的威力之後,不論是福建,還是廣東的海軍,全都秘密到山東集結。
大明海軍的第一次大戰,目標是日本。
而且第一戰,必須徹底覆滅其水師。因為第一戰,對方不知我們底細,以有心算無心,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
一旁甄完聽得有些懵:“聽這意思,聖上是要對所有藩屬國開戰嗎?”
嶽正解釋道:“聖上的意思是,在遙遠的西方,有更強大的敵人在崛起。所以我們必須將大明周邊的藩國快速漢化,並牢牢卡住戰略要地。
將來東西方必有一場大戰,這是關鍵。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理解聖上的行為。”
甄完搖搖頭:“這些對我來說太遙遠了,一時也理解不了,到底比不得你們隨侍聖上左右那麼久的。
但是給我們廣西的靖安中衛、靖安後衛,已經滿編滿員了。還有成群成群的瑤民,哭著喊著非要加入靖安衛。
我勸也勸不住,要不再給我們些名額吧。”
原來當初瑤民被編入靖安軍,以廣西狼兵的悍勇為收復安南立下了大功。之後靖安軍被徐有貞改編為靖安衛。
每個靖安衛將士按立功多少,分配土地,最少的也能分到一百畝。其他的賞賜、待遇,也全部從厚。
所以一向不安分的瑤民這下也不作亂了,而是爭搶著要加入靖安衛,好‘殺敵報國’。
靖安九衛,每衛五千六百人。一共五萬人,很快就已經滿編了。
徐有貞向楊信民問道:“楊公,您說怎麼辦?”
一向愛民如子,在瑤民中威信極高的楊信民,這次也被迫化身為好戰分子了:“還是進攻佔城吧。
咱們再組織兩廣瑤民,建立一支占城衛,占城衛又能整編五萬瑤民。
現有安南的田地已經分完了,我們只能打下占城,然後再把占城的土地分了。
這樣靖安、占城兩衛,一共收納十萬瑤民。
這些兩廣狼兵,戰力強悍。他們人人都分得了大片田地,自然會極力擁戴聖上,幫著朝廷全力維護在安南、占城的統治。
比宣德朝時,靠幾萬明軍孤零零地困守數座城池強得多了。”
徐有貞點頭笑道:“這都是聖上早就計劃好的方略了,用分田賞銀的手段,激勵廣西、廣東驍勇善戰的狼兵輔助朝廷統治安南,既可以避免大量京軍長期駐守安南,又可以保證安南長治久安,難以反叛。
真是一舉多得,我想用不了兩年,剩下的天策衛將士也就可以返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