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想法當然不會極快轉變,洛伏猜測,壓倒皇帝堅持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在於上書。
呂氏、韓氏、蕭氏、張氏、洛氏這開國元從關東五氏七家的上奏。
趙王、梁王、楚王、膠東王(即齊王)這四個身居關東險要的諸侯王的上奏。
奏章中報告了關東之地的情況,這幾家都是漢室在關東最關鍵的諸侯。
諸侯王就不提了,除了英侯洛和安陽韓之外,為了保證忠誠,另外幾家都多次與皇室聯姻。
這幾家控制了關中人口最稠密的五州之地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牢牢守著五州通往洛陽的所有道路。
這些王國和侯國都頂不住壓力,那就證明關東糜爛,關東整體的資源和人口自然是遠遠超過關中的,皇帝怎麼能不心肝俱顫呢?
關東糜爛,諸侯無力相助,關中不穩,要求改制的聲音愈發響亮,面對這種情況,皇帝能怎麼辦?
“在戾帝劉旦年間,曾經有過一次上書,上百位諸侯聯名請求戾帝改變法令,甚至強行開啟了公車署,喚出了丞相,但是戾帝劉旦沒有接受,這一次的皇帝恐怕是不敢這樣做。”
皇帝權力的確大,但權力是自下而上的,沒有小弟,誰也抖不起威風來,強如洛氏唯我獨法,偉力歸於自身尚且需要盟友。
皇帝敢再硬頂著,一旦成了孤家寡人,臣子們就會認為,為什麼明明正確的事情你卻不去做呢?
你這個昏君!
到了那個時候,除了死忠和愚忠的臣子外,其他臣子思想就會變化。
一旦有人引導,輕則清君側,重則誅獨夫!
室內眾人對洛伏所說的表示贊同,“如今天下的大勢就是改制,王莽攫取權力很順利。
如果這個時候漢朝的皇帝崩了,只能立小皇帝,誰能不說這是天命所歸呢?”
有一個略顯年輕的洛氏子有些奇怪的問道:“家主,王莽一直想要做的都是打擊豪強,這有多難我們都是很清楚的。
當年昭忠毅公做這件事,尚且阻力極大,足足做了數年的準備。
所有人都知道王莽以及王莽背後的人想要做什麼,為何沒有人阻止王莽的上位呢?”
洛伏聞言笑著搖搖頭解釋道:“因為支援王莽的並不是那些豪強啊。
改制派是一群什麼人呢?
我們洛氏、掌握著經學解釋權的經學家族、鎮守列侯這種不以土地兼併為生的權貴、熱血而有理想計程車人集團以及希望能建立盛世的正直官員。
總結起來就是一群既有話語權,又不以土地為生的清流,希望能恢復到孝文皇帝甚至達成聖賢典籍中所描寫的程度。
反對者呢?
郡縣之中的大豪強,這是反對的主力,在地方盤根錯節,實力強大,但是沒有話語權!
他們說什麼沒有人聽,只能藉由士人集團發聲,但是士人集團根本瞧不起這些土財主,畢竟現在計程車人集團還屬於上升期,目標是建造聖賢典籍中的盛世。
另外的反對派主要是宗親外戚以及宦官這些皇帝近臣,這些人可比豪強還要過分,豪強巧取豪奪還得找機會,例如災年放貸等等,或者聯合當地官員狼狽為奸。
宗親外戚以及宦官這種直接下手搶奪啊,十年前我記得在河東郡中,有支脈的子弟出仕,最後把事情鬧到了皇帝那裡,如果這不是支脈子弟,換做一個毫無背景的官員,最後會是一個什麼下場呢?”
什麼下場?
破家的宗戚,滅門的宦官,還能是什麼下場?
如今的外戚王氏不也是一群紈絝子弟嗎?
正是因為如此,王莽的出現才難能可貴啊。
在一群汙穢不堪之中,竟然有這麼一個高潔的人出現,誰能不向往呢?
他應當給你們之中的一些人寫信了吧,想請伱們出山幫助他,而且你們有些人心動了,忘記了昭忠毅公的結局。
或者說寧願踏上那個結局,也想要盡全力搏一把。”
洛伏話音剛落,室內的氣氛就有些不同了,有數人瞬間匍匐在地上,洛伏的三子沉聲道:“父親。
巨君的確是給兒子以及幾位兄弟來信,但一切還在猶豫之中。
兒子一直在思考,祖父昭忠毅公當年為什麼會失敗呢?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洛氏的緣故呢?
如果不由我們親自出手呢?
如果我們只做輔佐呢?
百年前,家族立志要與豪強對抗,如今等待了數十年,才有這麼一個人出現,如果不襄助於他,實在是過不了心中這道坎。
而且,去歲家族商業收入下降了兩成,因為天下的混亂使通商不便,除了奢侈品之外那些生活必需品又不可能漲價,往後只會愈發的艱難。
現在英侯國的商隊已經開始出現流民盜匪攻擊了,再這樣下去,家族的商隊遭到攻擊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增加對天下的影響力重新使天下安定下來,這是最要緊的事情啊。
兒子不需要繼承家族,族中也不缺少兒子一人。
最是恰當去人世間走一遭,就算是死在亂世之中,那也不過是命數而已,只要能為天下盡一份力,總好過在這裡看著強。”
這一番話條理清晰,從自己的本心,到家族所面對的局勢,論證了一切的必要性,對生死則帶著一種灑脫。
“如果他不是那個能挽救天下的人呢?”
聽到父親的話,洛琪一愣,然後斬釘截鐵的說道:“那兒子就更要前往了!
他掌握了那麼大的權力,若是不能合理的使用,對天下的損害會極大,在他身邊才能控制住事情不向最差滑落啊。”
坐在兩側的洛氏眾人都望著匍匐在地上的幾人,眼神各有波動,洛琪是昭忠毅公薨逝之後,第一個要出仕的洛氏子,雖然有贊同的,有不贊同的,但眾人都表示理解。
人本就是複雜的。
有人認為君主的道德比能力重要,有人認為能力比道德重要,有人喜歡強勢的君主,有人喜歡願意聽從勸諫的君主。
有人願意為了友人而兩肋插刀,在所不辭。
王莽具體辦事的能力還沒人知道,但他心懷光明理想,這在許多人看來就足夠了,君主並不需要事事皆通,而且王莽和洛琪是君子之交。
洛伏這一次沉默了許久,他的長子洛伊輕聲道:“父親,既然阿琪想去,那邊讓他去吧,當年秦末時,昭聖王一代不也使家族子弟各自隨意行動嗎?
那個時候的天下比現在還要混亂,那個時候的家族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威望,家族子弟既然想要為理想而戰,應當支援他們。
不僅僅是阿琪,若是有其他子弟想要出昭城,同樣可以舉薦。
我們洛氏千年以來的美譽,歷代聖人賢才,可不能讓王巨君專美於前啊。”
洛伊話音一落,室內眾人便齊齊微微垂首作揖,“素王在上!”
洛伏悠悠嘆道:“素王與你們同在!”
洛琪聞言大喜,當即就是重重一叩首,欣喜道:“素王在上,琪定不墮家族聲名。”
等到眾人退出,洛伏望著自己的大兒子道:“你覺得王莽此事能成?”
洛伊沉吟一番,回想著自己印象中的王莽,對天下的弊病還是比較清楚的,於是說道:“這不是兒子所能知道的,但手攬大政是足以的。
恐怕不久之後就能聽到他進位丞相的訊息。
成為丞相之後恐怕就要排斥異己,使朝堂聲音一體。
之後能做到何等的地步,就要看他有何想法和手段了。
王莽之前的寥寥數語,兒子聽過,他的主要辦法就是將豪強的土地分給缺少土地的貧苦百姓,讓朝廷達到一家百畝的模式。
若是要恢復到孝成皇帝時,那還算是簡單。
若是要恢復到孝宣皇帝時,那就要洛文王那樣的治世能臣復生了。
若是要恢復到孝文皇帝之時,那就必然失敗。
步子邁的大可不僅僅是走得快啊。
不過有阿琪在他身邊的話,應當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
莽進丞相,挾持上下,附順者拔擢,忤逆者流誅,大布爪牙,廣施犬馬。
有士言其黨同伐異莽去冠稽首,涕泣橫流,請乞骸骨,群臣進曰,曰:“莽有盛德,意圖恢宏,敬上孝順,天下稱道,何以奸言邪語,毀壞社稷之臣?”
皇太后遂怒,曰:“天下傾頹,賢才主政,爾等不思輔佐,反作邪言,可殺!”
上亦怒,莽乃復冠愈隆。——《漢書·王莽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