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給崩殂的皇帝上廟號和諡號,這算是朝廷的一個創舉,讓眾人都很是興奮。
創立國家、建立制度會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爽感,參與其中也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商議完關於劉邦的身後事之後,呂雉終於提出了自己最關注的問題。
洛新肅穆道:“一千年前,素王見到諸國無禮,覲見天子不夠恭敬,使用器物沒有章程,諸國之間沒有禮儀,於是製作了周禮。
諸侯見到宏大的禮儀,於是敬畏天子,卿大夫見到五鼎食,於是遵從他的主君。
從此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司其職。
直到禮崩樂壞。
現如今天下歸為了大漢,但是權責卻是如此的紛亂。
太后的命令出了長安城,地方的官吏卻不執行。
這就猶如太阿倒持,大地高於蒼天,火焰燒盡了大河,不是可以容忍的。
郡守與郡國相之間爭鬥,乃至於大打出手。
郡守稱郡國相為藩官,郡國相稱郡守為下吏,這是多麼的荒謬啊。
官吏之間的權責不清楚,一件事一個月不能決定,這是不對的。
規章制度不完善,不法之徒眾多,這是應當整治的。
大漢的禮制欠缺太多,這是急需要補充的。
太后攝政,要使天下一清,上下分明,皇帝,諸侯王,徹侯,公卿,官吏,百姓,都要各司其職,各盡其力。
諸位都是才智之士,應當暢所欲言。”
漢朝雖然已經建立十三年了,但實際上依舊處於草創階段。
劉邦成為皇帝太快,生命的最後幾年主要就是清理異姓王,這實際上應該算在開國的過程中。
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去國之後,漢朝才算是真正的一統。
然後劉邦就直接崩了,根本沒有時間來制定漢朝的制度。
現在的漢王朝,是雜糅了秦朝和周朝的官吏制度,包括內外服和三公九卿。
洛亦帶來了周王朝的禮制。
然後漢朝又把分封制和郡縣制糅合,自己搞出了郡國並行的制度。
這麼多制度綜合在一起,從中央到地方,就是一個字,亂!
呂雉朗聲道:“東阿侯所言,諸君都聽清了,酇侯,留侯,你們有什麼想法。”
蕭何聞言思索片刻沉吟道:“太后,臣以為,首要是規矩律令,現在的秩序就是因為律令不齊。
律令,是天下一切的規矩。
素王制作周禮,名義上是禮儀,實際上卻是律令,諸侯遵守它,就安然無恙,諸侯違背它,就會被懲罰。
諸侯於是恭敬的對待天子,天下就這樣安定了。
先帝功德盛大,討滅了那些不服從的諸侯,建立了同姓的宗親,如今朝廷兵強馬壯,是足以重新定下律令的。
秦朝的律令過於嚴苛,大漢的律令過於鬆弛,過於嚴苛就會百姓憤然,過於鬆弛就會失去敬畏。
請太后定律,安定大漢社稷!”
蕭何這一番話實在是有理,實際上蕭何心中之前是對漢朝律令有腹稿的,他在秦朝擔任了多年的刀筆吏,對秦律很熟悉,所以之前就想要以寬鬆版的秦律來治理大漢,但是洛陵踐法徹底破滅了他的所有心思。
雖然洛陵並沒有徹底否定秦朝的所有,但是蕭何是極其精明的人,明哲保身的本領一流,直接把心思歇了。
這幾年才漸漸從昭城的風聲之中感受到一些風向,知道自己之前實在是過於謹慎了。
呂雉點點頭讚揚道:“律令乃是國家的根本,蕭相國不愧是昭公讚揚的王佐之才。
東阿侯,朕剛才聽到您說您的五弟通曉三代,是足以克定律令,規矩制度的大才。
知曉有賢才卻不去招納,不是聖王該做的。
如今天下一統,盡歸大漢,不知道貴公子是否願意出仕,助朕興盛這疲敝之世呢?
朕一無所有,只能以高官顯爵來賜予公子了。”
興盛疲敝之世,這就是呂雉攝政的大願,她要向全天下證明自己的能力,她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書上,就像是洛國舊年的執政姬靈均一樣。
我叫呂雉,字娥姁,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呂氏!
望著意氣風發的呂雉,群臣皆是讚歎的俯首,這種氣質出現在太后的身上,但是旁邊坐著的皇帝卻半分這樣的氣質都沒有。
劉邦幾乎是六邊形的皇帝,不論是戰爭,還是治世,還有御人,就沒有不擅長的。
呂雉同樣是深諳治國和御人之道,結果這兩人竟然生出一個性格這麼仁慈的兒子。
不類父也不類母,實在是怪哉。
洛新端正道:“回太后,臣弟自然是願意出仕的,他心中已經有腹稿,再有群臣合力,定然能為您定下合乎世道的律令,絕不像秦法那樣嚴苛,但是又足以使大漢興盛。”
呂雉聞言笑道:“那就等貴公子到了長安之後,朕與公子交談過後再做定奪。”
秦漢官員的挑選,在這裡顯示的淋漓盡致,丞相親自舉薦,今日還是一介白衣,明日就能服朱佩紫。
本來呂雉是準備在這場會議上就直接將大致的規章制度定下來的,但是有了這一檔子事,那就只能往後推了。
蕭何本以為自己能夠在人生的最後高光一下,卻沒想到洛氏竟然還有這麼一位擅長規章典籍的嫡子。
不禁有些無奈的搖搖頭,洛氏的典籍太多,人才太多,在這方面自然是要勝過他許多的,或許他心中的那些腹稿,在洛氏這位公子面前,破漏百出。
他繼續準備打配合,他相信自己多年基層的經驗和多年執掌國事的經驗還是很有作用的。
人這一生能立下一件大功之事就足以自傲,蕭何對自己這一生已經很滿意了,大漢定鼎之後,劉邦定功臣之時,韓信第一,蕭何第二,洛亦第三,這就是對蕭何的認可。
他不需要再增添什麼功績來證明自己,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和洛氏把關係打好,將來在史書上能多多為自己美言。
《洛宮春秋》蕭何是讀過的,他可是太清楚同樣的事情,史書之中的褒貶是完全不一樣的,史官只保證事情的真實,但是不保證不會有個人情緒。
這件事暫時結束,洛新便道:“太后,自古的聖王都會制歷,自家族嘔心瀝血製作的素王歷出世以來,這天下其餘的歷法就漸漸淘汰,但是經過無數年的戰亂,天下的歷法早已不準。
曆法不準則不能勸課農桑,沒有曆法的指導,何時播種,何時收穫,便處於一片混沌之中,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派出使者,到天下的各郡國之中,調整曆法的時間。”
呂雉微微皺眉憂愁道:“東阿侯,這曆法當然是重中之重,但是調整曆法的工程實在是過於龐大。
經過連續的戰爭,現在國庫之中甚至空空如也,現在招納一批天文家和數術家,耗資極大,短時間之內又沒有產出,朝廷實在是維持不起。”
天文家單獨列出,這算是洛氏來到這個世界之中,為諸子百家的繁盛所做出的貢獻,還有數術家,同樣單獨列出,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洛氏親自認證的。
實際上儒家之中同樣有數術,還是君子六藝之一,但是洛氏早就發現,儒家這種單純將數術當作君子附屬的做法,最終反而會毀掉數術。
因為隨著儒家典籍的增多,想要成為大儒就要學習更多的經典,數術最終是一定會被拋棄掉的。
儒道法墨這四家的統治學說本質太過濃厚,是形而上的思想,而數術是完完全全的工具。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這樣的道理。
洛新當即道:“太后,昔年洛國破滅,洛氏出奔,帶走了大量的資料。
素王歷實在是干係重大,甚至關係著萬民福祉,所以洛氏這些年來,一直都沒有放棄過對各地素王歷的計算調整。
您並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重新進行計算,在昭城之中有現成的數字,只要抄錄到各個郡國之中即可。
三個月之內,不論是長安,還是燕國遼東,還是嶺南王國之中,但凡是諸夏之地,素王歷將會重新指導著所有的子民耕作。
您只要向昭城寫一封信,您有興盛疲敝之世的大宏願,這是古之聖王才具有的品德,相信大兄定然願意將那些資料送給您。”
呂雉眼中一亮,帶著欣喜的神色,不住的讚歎道:“洛氏真不愧是素王的後裔啊,您的家族德行之高,就如同天上的太陽,您家族的才能之重,就如同巍峨的泰山。
大漢不能缺少洛氏的輔佐,朕不能缺少洛氏的輔佐,何時才能夠將英侯從韓國喚回呢?
三洛輔政,再有這殿中的諸位功臣,都是一時豪傑,想必大漢的天下是足以興盛了。”
一場朝會就在這種君臣其樂融融之中結束,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等到那位洛氏公子來到長安之後,才是真正的風暴。
洛家老五收到了洛新的信件,稍微收拾了一下,就離開了洛村,向著長安而來。
————
呂太后,奇女子也,史家以本紀載之,贊曰:聖王之姿。
以吾之見,讚譽過矣,以孝惠見之,三洛輔政,亦步亦趨,庸主亦可建功。——《讀史雜談》
開始搞漢朝制度嘍,什麼三楊內閣,看看我這大漢三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