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七歲老朱你讓我監國筆趣閣

第一百五十一章 朝堂烏龍,祭天祭祖!

黃子澄是真的急了。

他只是想給朱允熞挖坑,可不是真的要嘉獎他的軍功。

怎麼能來真的呢?

報捷的錦衣衛一愣,連連向著老朱磕頭道:“陛下明鑑,此事千真萬確,絕無半分虛假之言。”

馮勝三步並作兩步,也從高臺上衝了下來,一把將他手中的捷報抓住,翻開一看,頓時滿臉皆是不可思議之色。

“這……這……這是真的嗎?”

他蹬蹬蹬向後退了幾步,險些跌倒。

一恍神,才發現皇帝陛下正看著自己。

捷報是應該先上呈陛下的。

但他剛才情緒激動,便沒顧上這些。

馮勝連忙請罪,道:“陛下恕罪,是微臣失禮了。”

“呈上來吧。”老朱恢復了鎮定。

他趕緊上前,將捷報呈上。

“料敵先機,攻敵不備,再奪其心智,震其心魂……好啊!”

老朱一看,仰天大笑,拍掌叫好:“不愧是咱老朱的孫子,這仗打得漂亮!”

文武百官一個個面面相覷。

真的收復松江府城了?

下一刻。

卻見老朱臉上笑容驟然收斂,盯著下方跪著的錦衣衛道:“你是不是勾結了倭寇,給朝廷送來假軍報?從實招來!”

他手中捷報猛地往地上一砸,殺機驟起。

送信的錦衣衛愣了一下。

他也懵逼了。

這名來報捷的錦衣衛,正是當初被藍玉攔住的那個。

他如今又前來京城,向陛下報捷。

松江府城到金陵,六百餘里,為了迅速將捷報送進京,他這一路在驛站中連換了二十一匹馬,自己卻不曾休息片刻。

跑進京城後,馬不停蹄的進宮。

這種報捷的差使,可是一般人搶都搶不來的。

原來滿心想著,陛下看了捷報,必定龍心大悅,對他給予重賞。

沒想到,陛下也懷疑不是真的。

再看上面滿朝文武大臣,一個個皆是質疑的眼神。

這名送信的錦衣衛真是欲哭無淚了。

明明是真的啊,為啥你們就不信呢?

“陛下,臣一家老小皆在金陵城中,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與倭寇勾結,欺瞞陛下啊!”

送信的錦衣衛拼命解釋,可偏生,渾身是嘴都說不清。

主要是沒人信啊!

就在這時。

遠方又響起一陣陣高喊聲。

“前線大捷!”

“前線大捷!”

……

此時是在殿外,雖然距離外面的宮門還有一段距離,但那人的嗓門極大,又是順風,聲音傳得很遠,直入老朱和文武百官的耳中。

什麼情況?

老朱怔了一下。

很快,報信的人進入宮中。

“前線大捷。太孫殿下率新軍乘船出海,直搗倭寇在海上的據點,已將其老巢焚燬。所有倭寇,或被大火梵燒而亡,或葬身大海魚腹之中。困擾我大明數十載的東南倭患,一朝蕩平!”

語落,他將捷報呈上。

場中。

詭異的安靜。

所有人都呆呆望著報信之人。

不敢相信。

誰都不敢相信。

是真的嗎?

大明開國的時間不長,在場的許多大臣,都是經歷過不少戰事的。

此次松江府倭亂,對大明來說,其實都算不上多大的戰事。

只不過,因為發生的地方在東南沿海,距離京師很近。

倭寇登陸後,威脅著朝廷的賦稅重地蘇杭地區,才會那般重視。

平倭之戰,同樣不算是多大的戰事。

誰都知道,只要朝廷大軍一到,倭寇必定是可以驅除的。

本身倭寇也沒有和大明的正規軍正面硬抗的實力。

就算加上張士誠舊部,私鹽販子等反賊,那也不行。

當年張士誠勢力龐大,尚且敗在老朱的手中。

何況如今的大明,已一統九州,國力較之當初,何止增長了十倍。

而張士誠舊部殘留的勢力,早不及當年張士誠的十分之一。

兩相比較,差距百倍之遙。

大明的大軍一到,鎮壓他們,易於反掌。

可問題是,大軍還沒有到啊!

還在半路上啊!

僅靠太孫殿下的幾百新軍,就將數萬倭寇和反賊的叛亂給平定了?

連倭寇老巢都燒了?

要知道,倭寇最讓人頭痛的一點,就是依靠大海之利,進退自如。

大軍一到,他們就逃到海上去了。

即使這次朝廷糾集了五萬大軍出征,兵力雄厚,有心立威,可誰也不認為,此次出征,可以順利找到倭寇的老巢,將其搗毀。

能收復失地,將倭寇驅趕下海就行了。

可皇太孫,竟然一把火燒了倭寇老巢?

“陛下,此事一定是假的!”一名大臣出列道:“太孫殿下只帶了五百新軍,以及五百錦衣衛,怎麼可能將收復松江府城,再搗毀倭寇老巢呢?”

“臣也以為,這定是倭寇設的計。”另一名大臣跟著進言。

其他大臣也紛紛開口。

“倭寇以假亂真,欺瞞朝廷,陛下不可相信。”

“可惜,他們編造的故事太過於離奇,讓人如何不疑?”

“倭寇是當我大明朝廷的文武百官,都是三歲小孩嗎?會受他們的欺騙?”

……

大臣們一個接一個的發言,沒有一個人相信。

打贏倭寇是不難。

但前提是得等軍隊都到齊啊!

太孫殿下帶的五百新軍,都是肉體凡胎,又不是天兵天將,怎麼可能就這樣將倭寇全滅了呢?

對方可也有幾萬人馬!

更別說,這仗也打得太快了吧?

按正常速度來說,走路都應該還沒有走到那裡呢,仗就打完了?

如何能信?

如何敢信?

更有大臣憂心忡忡,道:“倭寇接二連三以涼國公藍玉和太孫殿下的名義,發出捷報,欺騙陛下,該不會是前方戰事有變,涼國公藍玉和皇太孫都落入倭寇之手了吧?”

此言一出,眾大臣心裡都有點打鼓。

難道前線遭遇慘敗了?

朱元璋臉色一沉,目光微轉,問道:“馮勝,傅有德,此事你二人怎麼看?”

此時,老朱的心也緊張起來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熞兒該不會真有什麼不測吧?

他心中擔擾,連喊馮勝,傅有德都直呼其名字了。

朝中在場的眾臣,屬他們兩人的軍事經驗最豐富,故而才問他們。

馮勝思索了片刻,道:“此事確實奇怪,連同昨日送捷報的人,已經是第三人送來捷報了。而且關防印章皆是無誤,辨認字跡也看不出偽造的痕跡。臣以為,此事須得好好查探。”

傅有德道:“臣以為,陛下不可輕信。暫時仍嚴令令各路軍馬,加快速度,趕往松江。同時向蘇州,嘉興,湖州等地發出急遞,詢問情況,查明原委。”

老朱微微點頭。

也只好如此了。

不管怎麼樣,先將情況查清楚再說。

就在這時。

通政使匆匆忙忙走了過來。

“陛下,今日收到數十封軍情急遞,皆是前往松江府的統兵大將所呈現,言他們收到涼國公藍玉發來急遞,松江倭寇之亂已平,讓他們不要再率軍前去了,即刻搬師回朝。”

“這些將領收到急遞後,不敢自做主張,皆派來了加急軍報,向朝廷詢問情況,查證真假。”

通政使說著,手中已託舉起厚厚一疊的奏章,低頭呈上。

“什麼?”老朱臉色驟然一變。

後方的文武百官,更是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如果說有一個人投靠倭寇,傳遞假軍情,欺騙朝廷,那也說得通。

但各路兵馬,都收到藍玉傳達的急遞,那就不可能是倭寇所為了啊!

難道……難道……難道捷報都是真的?

並不是倭寇造假,也沒有人欺瞞朝廷和陛下?

一切都是真的?

黃子澄愣在那裡,人完全麻了。

他完全無法接受。

“啟奏陛下,蘇州知府劉翰墨送來急報,說他收到確切資訊,松江府城已被太孫殿下收復。”

“啟奏陛下,浙江都指揮使朱正河送來急報,言太孫殿下已收復松江府城,平定倭寇之亂。”

又有兩名通政使司的官員,將兩封剛剛送來的急奏呈上。

百官皆驚得無言。

馮勝和傅有德對望了一眼,彼此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到滿眼驚愕。

剛剛才提議要詢問蘇州等地官員呢,沒想到,奏章已經送上來了。

老朱也怔在那裡,揮了揮手,示意他們將奏章都呈上去。

他用顫抖的手,一本本翻開來看。

捷報、各路將領的請奏、地方官員的急奏……

不同的資訊渠道,皆指向了同一個答案。

松江府城真的已經收復,倭寇之亂平定了!

至此,再無疑慮。

滿朝文武百官,也終於回過神來。

“臣等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平定倭寇之亂。百年倭患,一朝蕩平,此全賴陛下洪福!”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一聲聲的道賀聲,響徹在皇宮內。

“哈哈哈!”

老朱仰天大笑:“傳旨,咱要祭天、祭祖。”

(本章完)

人氣小說推薦More+

父皇,我真不想當太子!
父皇,我真不想當太子!
超級戰狼寧楓穿越到大炎王朝,前身乃是同名同姓的當朝太子,每天兢兢業業的處理政務,結果皇帝還不領情,一有事就甩鍋給前身。 開篇,蘇家軍因為糧草不濟全軍覆沒,皇帝要求寧楓站出來背鍋。 寧楓表示不是爺的鍋,爺背個雞毛! 皇帝氣得夠嗆,寧楓又繼續作死:屁話不要講,父皇,你啥時候廢黜我的太子之位啊? 雖然沒能如願,但寧楓終於作死作到被派去戍邊。 別人都以為寧楓要忍飢挨餓過苦日子,卻不想寧楓發明科技創造商品,
追風boy
三句話,讓陛下為我神魂顛倒
三句話,讓陛下為我神魂顛倒
【下本開《路人,但懷了邪神子嗣》戳專欄可見~】 #繫結文豪系統,但穿錯了# 論在暴君面前寫純愛文是一種什麼體驗?! 樓主還活著嗎? 謝翎是個鹹魚,一覺醒來繫結了一個文豪系統,正準備鹹魚翻身大展身手時,結果卻發現:謝邀,被系統坑了,他穿錯地方了! 由文化貧瘠的星際獸人頻道來到了聖人輩出地獄模式的大乾朝。 正巧,該朝代還剛剛被乾武帝咔咔整頓過,已經經過了幾輪逃殺,大臣們一個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天只想
南辿星
從小乞丐殺到一統天下
從小乞丐殺到一統天下
穿越歷史上未成有過的王朝,這世界根本沒給葉展躺平的機會,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找上門來。 葉展大顯身手,先用亞洲巫術殺穿貴夫人大小姐圈,再用弓馬征服看不起自己的夫人! 少年乘風起,豎起大旗,專治各種不服,打的整個天下抬不起頭來!.....
候十六
天命大官人
天命大官人
寂寥的夜裡,搖曳的紅燭下,縣令夫人手好燙……大人饒命,饒命啊大人……
張朝楊
讓你賣身當書童,你佩六國相印?
讓你賣身當書童,你佩六國相印?
秦風穿越楚國,遇到開局天崩。 窩囊的親爹,惡毒的後孃,還有兩個時常對他打罵的兄弟。 秦風一氣之下趁夜點燃房屋逃之夭夭。 身在亂世,深知懷璧自罪的秦風,為了活命直接另闢蹊徑,主動賣身素有賢名的侯府當書童。 雖然失去自由,但閒來無事和小姐打情罵俏,和公子稱兄道弟的悠閒生活讓秦風感覺自己可以在侯府躺平餘生。 可就在這時,侯府卻突發危機,生死存亡。 沒辦法,秦風只好站出來,以小小書童之身,挽狂瀾於既倒,扶
唐十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