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軍智慧鎖怎麼新增指紋

第四百四十章:李信徵遼

咸陽宮偏殿外。

李信站在門口,深深吸了口氣,這才脫下鞋履,小心的走進殿中。

秦王政正坐在上位,一隻手拄在銅案上撐著側臉,另一隻手則握著簡牘,斜眼閱覽。

旁邊,中車府令趙高和幾個宦者默不作聲的侍立著。

大王。

李信心中激盪,但不敢出聲打擾,他默默的立在殿中,只悄悄的打量著秦王政。

良久,秦王政看完手中的簡牘,放到案上。

他側首對旁邊的趙高說道:“韓地送來的這份名錄很不錯。為寡人擬詔,讓楚、燕、魏、趙等地的郡守儘快將當地的故諸侯公族勳貴,以及豪強富者的名錄送來。”

“唯。”

趙高恭敬應諾,到一旁小案上,開始下筆揮墨。

李信注視著這一幕,心中微動。

大王竟然要各地郡守統計故諸侯的公族勳貴,以及豪強富者,這工程量可不小啊。

統計公族勳貴,還可以說是怕這些故諸侯貴族有復辟之心,掌握名單後好進行防範。但那些豪強富者統計上報作甚?

李信略有疑惑,但很快就將這疑問拋之腦後,因為大王的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

“李信,你可有再為寡人征戰之心?”

秦王政話語平靜,直接開門見山。

李信雖早有準備,聽到這話,依舊激動的全身發顫。

大王,真的有再啟用他李信之心。

這樣的場景,在李信的夢中早已上演過無數遍。

夢境化為現實。

李信沒有遲疑,立刻昂首道:“李信願為大王效命!”

秦王政看著眼前三十餘歲,兩鬢卻已經生出白髮的將軍,心中有些感嘆。

李信,是趙佗之前,他秦王政最為寵信的將軍。

他曾給予了李信所有的信任,甚至無視尉繚和王翦等老臣的建議,一意孤行讓李信帶兵二十萬伐楚。只希望這個年輕人能一舉建立絕世大功,來證明他秦王政沒有看錯人,證明沒有王翦,他一樣能夠滅掉楚國。

可惜,殘酷的現實卻給了秦王政狠狠一擊。

李信讓他失望了,第一次伐楚之戰,是秦國數十年來最大的一次敗仗,讓他秦王政顏面掃地,甚至為了向熊啟和楚人復仇,秦王政親自前往頻陽,用道歉加威脅的方式請動王翦再次出山。

何其丟臉!

雖然李信伐楚之敗,和熊啟在淮陽的叛變有很大的關係,沒有熊啟的暗中傳遞軍情,項燕不一定能堵住李信的孤軍深入,更不會引起秦軍的全線大崩潰。但李信無視蒙武等老將的建議,強行拋棄穩妥戰法,選擇激進的掏心戰術,也是伐楚之戰中一個無可推卸的敗因。

所以戰後,除了對李信削爵貶斥之外,秦王政也自心中將李信的身影驅逐了出去。

伐楚之敗,是李信的恥辱,也是他秦王政的黑歷史。

李信被閒置了兩年。

直到趙佗推舉了他,認為他是征伐遼東的一個好人選。

趙佗的話,喚醒了秦王政心中曾經對於李信的欣賞與寵信。

兩年的時間,氣也消的差不多了。

特別是當秦王政被趙佗提醒後,注意到李信在朝堂上那消沉模樣,佝僂的身軀時,心裡不由生出惋惜,他的腦海裡時而想起當年李信意氣風發,號稱二十萬滅楚時的場景。

秦王政也想起了,他對李信撫掌而讚的那句“李將軍果勢壯勇。”

當年的事,也不只是李信一個人的錯。

舊日情感在心中翻湧。

秦王政看著李信,沉聲道:“李信,我欲讓你領兵前往北方,為寡人驅逐胡寇,收復遼東之土。你若用兵,當需多少人?”

收復遼東,果然如此!

李信雙眼發亮,他很想開口,當場說只需一萬人便可為大王征伐遼東。

但他忍住了,經歷過慘敗之後,李信變了。

我要穩重!

李信心中低語著。

他拱手道:“稟大王,據臣所知,遼東廣大,如今被東胡、濊貊之蠻夷佔據,用兵若少,則難以攻敵而守境。用兵若多,則因偏遠苦寒,後勤難以支撐。故臣認為此番征伐遼東,當需兩萬人。”

“兩萬人。”

秦王政微微頷首,這個數字不算多,也不算少,收復一個被蠻夷佔據的遼東應無問題。

“很好,既如此,寡人便給你兩萬人。你自關中率一萬士卒出征,另有一萬人,則去燕地徵召,寡人會讓燕地諸郡的守、尉配合你此番徵遼之舉。”

“李信必為大王驅逐胡寇,收復遼東!”

李信立刻稽首受命。

當他起身後,又重重再次拜下,對著秦王政叩首道:“李信,多謝大王信任之恩。”

秦王政淡淡道:“你該謝謝趙佗。”

剛剛放下筆墨的趙高,打量了李信一眼,嘴角微微泛起笑意。

“謝謝趙佗?”

李信抬頭看著大王平靜的面容,愣住了。

他很快明白過來,眼睛再度溼潤。

“趙佗。”

“原來是趙佗。”

到了第二日。

秦王政便在朝會上,正式下達了秦國征伐遼東的詔書。

大王命令一下,整個秦國便如同機器一般,快速運轉起來,輸送糧秣,徵發士卒的命令快速下達至各個郡縣。

這一次,秦國要徵兵二十萬!

……

南郡,夷道。

南郡的一把手,郡守騰親自從治所江陵趕到此處。

“李郡尉啊李郡尉,你可真是乾的一番好事!”

郡守騰年過四旬,國字臉,濃眉如墨,光是站在那裡,就有一番威嚴氣概。

他此刻盯著站在自己面前,顯得侷促不安的南郡郡尉李由,聲音裡壓抑著怒火,以及一絲無奈。

秦國郡縣制度中,一郡分置守、尉、監。

雖然常有人按字面理解,認為郡守掌民政,郡尉掌軍事,雙方互不統屬。

但實則郡尉只是郡守的佐官,其職責是“掌佐守典武職甲卒”,也就是輔佐郡守主掌軍事。

這也是史書上為什麼常有郡守帶兵出征的緣故。且郡守秩祿為二千石,郡尉是秩比二千石,在秩祿上要低郡守一級。

郡守,才是真正掌握一郡軍政大權,全郡生殺予奪權力的一把手。

再加上這郡守騰又是滅國老將,深受當今大王信任,此刻對著李由吹鬍子瞪眼,嚇得李郡尉連連告罪。

李由低聲下氣道:“郡守息怒,此番征伐夷人之事,雖出了些意外,但如今已經有好幾個夷人部落向我投降,此番伐夷戰事即將勝利……”

郡守騰無奈的搖了搖頭,伸手指向前方那片死寂荒蕪的山嶺,低吼道:“你奉王命征伐夷人,自是應當。但為何要放火燒山?”

“李郡尉啊,你這一把火都燒到臨近縣邑去了!若真是將我秦國的城池山林燒了,這事情傳出去像什麼樣子?”

聽到這話,李由滿臉委屈道:“郡守,我也沒料到會突然風向大變啊。本地人皆言,秋日常刮西北風,正是吹向那些夷人山林之地,我觀察了數日,也確實是常刮西北風。一番火下來,正是要將那些夷人盡數燒死,縱使他們不死,也定然會畏懼我的火攻之法,投降納貢。哪知道後來就變成南風了……”

李由很委屈。

夷道本就是夷人聚集之處,本地的秦民並不多,山林也都是夷人佔據,所以他就算燒山,對秦國來說也沒啥損失。

但問題就在於大火燒起來後,就不受李由控制,且最關鍵的是風向變了。

直接將大火給燒到隔壁縣去了,這事情將郡守騰驚動,連夜趕赴夷道,對其進行阻止。

眼見李由的模樣,再想到廷尉李斯專門寫信給他請求照料的話語。

郡守騰無奈道:“幸好這一次沒有造成什麼損失,我也就不多說了,只是李郡尉,你日後可不準再玩火。”

李由點頭道:“郡守放心,那些夷人已經被我這一番火攻嚇怕了,正要投降呢,大功已成,我無需再放火燒山。”

說著,李由嘴角勾起一條弧線。

雖然中途出了岔子,差點火燒隔壁縣邑。

但那些夷人也果真如李由所料,被他放火燒山的舉動給嚇到了,深怕這位秦國郡尉真的發起瘋來把山全給燒了,故而派出使者前來投降。

夷人投降,那他李由奉秦王政之命,南下征伐的事情也算是完成了,可以向大王覆命了!

“大王,父親,我李由沒有讓你們失望!”

李由臉上露出一抹笑。

郡守騰頷首道:“夷人這時候投降也是好事,大王已經下令調集各郡兵力。我南郡也在其列,正好集中精力來完成此事。”

李由想到他之前收到的訊息,問道:“大王此番下令讓李信將軍征伐遼東,但打個遼東,需要讓我南郡也出兵馬嗎?而且數量還如此之眾?”

郡守騰看了李由一眼,笑道:“遼東?征伐遼東,自然用不到如此龐大的軍力,所以這一次,大王應是要一口氣拿下齊國了。只是還未到時間,怕走漏訊息,故而沒有公佈罷了。”

“看大王的佈置,大概是要以趙佗將軍為伐齊主帥。那位小將軍,我可是久聞其名啊,年不過二十,便已有這般功績。我膝下尚有一女……”

李由呆住了。

“趙佗要當主帥滅齊了?”

他已經聽不清郡守騰在說什麼。

新建了一個VIP群,感興趣的書友可以加一加,簡介裡有加群選項哦。

感謝書友微涼__、臨江空化雨、羽化山裴斐的打賞,以及各位書友的投票支援,謝謝!

人氣小說推薦More+

北宋無戰事
北宋無戰事
慶曆二年,蘇澤穿越大宋汴京城,本想靠著隨身桃花源這金手指逍遙度日。 這一年,王安石中進士,蘇東坡入鄉學。慶曆三年,范仲淹風風火火開啟慶曆新政。 慶曆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新政搖搖欲墜。大宋無戰事,花好月圓人長壽,君不見,延州河邊骨,檀淵歲幣忙。 新政雖亡,蘇澤卻不可避免亂入這時代洪流中。歷史不在乎等待的,慶曆驚蟄伏,元豐驚雷起。
肥鳥先行
大寧守夜人
大寧守夜人
儒釋道,神仙魔,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兇殘異世界,我一個平平無奇的穿越者,除了裝逼,怎麼出頭?
刀光
武勳子弟被皇帝命令科舉出仕後
武勳子弟被皇帝命令科舉出仕後
作為科舉世家的庶子,崔琇天賦出眾十歲便成小三元,卻被父親和嫡母聯合打壓。他們害怕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奪了家族資源。 一朝重生,崔琇發現自己活在《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話本中。 書中農家哥兒透過科舉,一路扶搖直上,還屢得千金喜愛。 而對照組是破落國公府的二房崔千霆,少有才名,卻年過三十還屢屢未中,最後酗酒行兇,連累國公府被問罪。 而他此刻的身份便是崔千霆的庶子。 才三歲。 崔琇:“…………” 崔琇心都
區區某某
白月光破棺而出
白月光破棺而出
盛凝玉,一劍驚動十四洲,驚才絕豔。 她是舉世無雙的劍尊,是許多人心頭的白月光。 可惜六十年前陰溝翻船,盛凝玉被封印在了棺材裡。 誰如此恨她? 是出身世家卻不愛她的未婚夫? 是赫赫有名卻大吵一架的摯友? 是她疼愛的師妹師弟,還是對她百依百順的師兄? …… 盛凝玉不知道。 她只知道有一天,不知怎麼忽然恢復了神智,就聽有人在上空大放厥詞,極盡辱罵。 盛凝玉:…… 好傢伙,真就在你祖宗墳頭蹦迪? 盛凝玉當
神仙寶貝派大星
大明從慎重開始
大明從慎重開始
弘治十一年,大名鼎鼎的弘治中興正由興盛走向衰落,賢臣們年衰致仕,內閣三人漸漸老去,弘治皇帝勵精圖治,也無法將大明推向更高的太平盛世。 此時,京城西北角的破舊院落中,一個書生正翻閱著史料,檢查這個大明和穿越前那個,是否嚴絲合縫……
一笑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