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全文講記

第10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十一面。

我們前面講到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的重點就是把心帶回家。

所以《楞嚴經》在處理生命的狀態──

第一個先調整你的心態:先求安住,再求調伏。你一定是安住在不生滅心。因為帶有情感的心、帶有情緒的心,是做不了什麼事情的。所以你要先檢查你的心,這個心是外境刺激產生的一種生滅的攀緣心,所謂情緒的心?還是經過你如理的思惟,產生一種智慧觀照的心?你這個心,分別它真、妄是很重要的。那麼當你把心態調整好以後,接下來就是好好的、務實的、面對你的身心世界,去改變你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創造未來。

前面的識陰、色受想行,它的根本就是第八識。為什麼呢?因為你前面的色心諸法的業力,都是第八識儲存。所以第八識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攝持義,它能夠把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都把它儲存起來。第二個變現果報。它把果報變現出來。

從這個第八識,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造業的時候,它不是馬上顯現出來。譬如說,你今生持戒、佈施,誒!我怎麼還是很貧窮呢?不是這個意思。佛法的因果論是隔代受報的,隔一代的。前生造的業,今生才來受;今生造的業,來生才受。為什麼呢?因為它要經過一個儲存期,一個成熟期。所以因果的思想,很多人沒辦法接受,就在這個地方。他今生修這樣好,造了這麼多福報,他貧苦依舊、痛苦依舊、多病依舊。要是不懂佛法道理的人,就毀謗了。所以我們講過,你今生的受用叫做認命,但是你積集的資糧是來世才受用,所以你看第八識它用餉他國,它是不斷的儲存、儲存,等到力量夠了,它這個頻伽瓶,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受果報。

我講實在話:你今生造的業,當然我們也不否定有所謂的花報,你的業…特別強,在結果之前先開個花。但是你今生所表現的果報,絕對不可能是,大概是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而已,除非你那個業特別重,那叫奪業。你那個業強到什麼程度呢?把過去的業奪過來,那一般人做不出來的。那要很強的業。我們一般人所造的業,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先儲存下來。你說:誒!我佈施以後,我身體變好。那個只是花報而已,那是把利息讓你先受用一下,本金等到來生,是這樣子的啊!佛教的因果思想,是因為有阿賴耶識的緣故,因為有儲存的緣故,所以它是隔代受報的,是這樣子。我們看附表第三《觀照智慧》:

附表第三,我們如何來正確的觀照我們現前的身心世界?怎麼去面對自己,來改變自己呢?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我們講到正示三觀。第二個在別明假觀,先做一個總標。

一、正示三觀——一心三觀

佛教的觀察,都是在觀這一念心,所以在《楞嚴經》的觀心法門,它都是一個思想:莫向外求。你要了解你的過去、你想要知道你的現在、你想要預知你的未來,都在你的一念心中。那麼心中怎麼觀呢?

(一)、空觀照了心性不變之體,所謂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空觀是直接照了我們那個緣生性空,照了我們那個清淨的本體,所以這個時候空觀是離一切相。

(二)、但是假觀是照了心性隨緣之用,循業發現。心性它的本體是離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又即一切法,這個即就是具足一切法。心性它本身沒有任何相狀,它也不是人的相狀,也不是阿羅漢的相狀,也不是菩薩的相狀,但是它隨時可以現任何相狀。為什麼呢?因為它具足十法界的諸法,只要你業力準備好了,你去熏習心性,它就把你相應的法表現出來讓你受用。所以我們自己是怎麼樣呢?我們是自己去受用你心性所顯現的法,因為它心性本來就具足一切法。所以假觀它是一個循業發現,你造了五戒十善的業,去熏習你的一念心性,它今生就表現人天的果報給你看。你造殺盜淫妄的業,去熏習你心性,它就表現三惡道的相貌讓你受用。假觀就是我們個人循業發現,這完全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

(三)、那麼中觀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我們同時也知道我們清淨本然,我們也同時知道是循業發現。你要把清淨本然跟循業發現兩句話把它變成一句話,合在一起觀察,就是所謂的即空、即假、即中,它同時是清淨本然,它同時是本來無一物,但是它同時又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雖然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又同時是清淨本然,這兩個彼此不障礙,這就是我們對五陰身心的一個瞭解。

當然從它的時間上來看,空觀比較重視的是當下現在,對當下的安住,你一定是先把現在安住下來。假觀是偏重在開創未來,因為假觀是在調伏。所以空觀偏重安住,假觀是偏重在調伏,你要改變你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改變來生的生命。

好!那麼這是一個總說,那麼當然在這個地方,空假中三觀,智者大師提出一念心性具足三觀,它的重點在假觀。

二、別明假觀——十如是

我們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謂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那麼智者大師在觀察你內心假觀的相狀,是從這十個角度來觀的:

(一)、如是相——(這是一個總說。)

智者大師把內心的相狀分成四種:

1、叫做增上的噁心。這個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堅定的,他經常生起很明確而堅定的惡念。你看有些人他動不動就生氣,很自然的。那麼你日常生活當中,你觀察你內心的相貌、起心動念,大部分都是貪嗔痴的,那麼這種人就是三途種性。也就是說,你內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惡念,不管你造什麼業,你來生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三惡道待著。

2、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會產生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別人刺激你,你經常選擇忍辱、選擇吃虧,那麼你來生的果報就是人天果報,這叫人天種性。增上噁心叫做三途種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種性。

3、是出離心,這二乘種性。有些人看到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的。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別人也沒有慈悲心。所以他對生命是全盤的拒絕,這種人,他的種性就是二乘種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然後再回小向大,因為他是屬於這種出離心的二乘種性。

4、有些人他的心是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這個是菩薩種性。

智者大師把這個心的相狀,分成以上四種心,決定了你未來整個未來的果報。

(二)、如是性——

那麼,這個心,這個相,它有它內在的性。這個性以不變,就是很難改變了,你這個念念之間,過去生數數熏習啊,產生一種強烈的習性。

(三)、如是體——

相是表現在外,性是隱藏在內,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麼當我們把相跟性兩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一個生命的主體,這個體就是相性的結合,名之為體。把外在的相,內在的性,把它結合在一起,就是構成一個生命的主體。

(四)、如是力——

那麼這麼一個生命的主體,它有它的力,它有潛在的功能。比方說一個人經常起貪嗔痴相狀的人,他雖然沒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潛在造惡的功能,只是沒有環境刺激而已,緣缺不生而已。如果一個人經常培養一個善良的心、佈施持戒的心,即便沒有環境讓他修善,但是他內在的潛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如是作——

等到因緣具足了,外在還境允許了,它就產生作,它表現出來了,叫做作。力是潛在的能力,作是顯現在外的作用。

(六)、如是因——

那麼一個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善念惡念呢?因:事出必有因。我們一個人的果報,外表的色身是變來變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樣子,你會認不出來,誒!這是我嗎?你認不出來。但是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色身是不能繼承的、外表的財產也不能繼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繼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歡拜佛,他前生喜歡拜佛,他今生還是喜歡拜佛;有些人是喜歡打坐,喜歡靜態的打坐。為什麼呢?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歡打坐,他今生來還喜歡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鋼琴彈得特別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鋼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趕快想要上去彈幾下。

(七)、如是緣——

所以我們內在的思想,是繼承前生的思想。所以,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還打什麼妄想。當然這當中有一個過程就是緣。你今生所接觸的教育,這當中特別是佛法的教育。

一個人要徹徹底底的改變思考模式,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覺悟,沒有其它的方法!

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可以改變你。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而那種改變的力量,來自於你內心的覺悟。你看受戒,為什麼佛陀要你自己發心?你自己緣境發心─我重新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我從今天開始,我生命當中有三大目標: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為什麼這樣的願你要自己發出來?就是這個緣,你內心當中要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然後去改變你過去的因。所以這個因要變成果跟報之前,禍福由因,改變在緣嘛。

我們對於過去所留下來的思考模式,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隨順:反正我小時候就是這個想法,現在還是這個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諸位要知道啊,你不對治妄想,就表示隨順、就是增長廣大。說,我沒有對治它,我也沒有隨順、沒有增長啊!你沒有對治就是在增長,你順從它嘛。

第二個、你採取懺悔對治:它的勢力就減少、減少。

(八)(九)、如是果、報——

那麼經過這個緣的改變以後,你可能是用覺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這個放縱的方式,那麼最後會產生一個果跟報。

這個果是約著等流果來說的;這個報約著異熟報。什麼叫果跟報呢?比方說,你造了殺生,這個殺生你會有一個果、一個報。你造了殺生,你來生還很想殺生,這個嗔心增加了,等流習性增加了。第二個你因為殺生,你可能會來生短命多病,這個是報,報受完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比較害怕的是那個習性,因為這個報是生滅法,它受完以後,就像這個電池放電,放完以後就沒有了。但是你留下那個痕跡,那個功能、那邪惡的功能啊,就像那個滾雪球一樣,它就不斷在你內心當中不斷的醞釀,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眾生就很想去傷害它,這個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十)、如是本末究竟——

那麼:我們從我們內心的相狀,我們看到過去的因,也看到你現在面對的緣,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果報。那麼這樣子的一個整體過程,這個本就是你最初的相,這個末就是最後的果報,它是彼此是互相相應的,你有這個相,你未來就會有這個果報。

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從這個相所觀察的,理論上是通於五陰,但是智者大師所說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識,就是想。五陰當中,色沒有必要花時間,那只是個果報而已。感受你也改變不了,我們佛法不改變感受的。行陰跟識陰特別微細,你也改變不了。所以整個五陰當中,我們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想象。你面對你的想象的時候,第一個,你知道你的過去,大部分的時間是打什麼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當中的起心動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麼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承當過去的。但是問題就在這裡,所以有時候我想:一個人生命,如果今生才開始那該多好?那很簡單啊,才幾十年嘛,你能夠產生多大的妄想?我們學佛難,就難在我們要承當過去無量無邊的生命,這個就很麻煩。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跡來,所以內心當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當然:過去是不能改變,我們只有承當,但重點是,你要怎麼面對它?

本經的思考模式很簡單: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麼樣,不要隨順它。它本身沒有真實性的,達妄本空。我們《楞嚴經》沒有要你去把妄想斷掉,你動一個要斷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

《楞嚴經》只告訴你——不要住在妄想,沒有要你去對治妄想!

你不要不自量力啊!去對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對手啊。它無始劫熏習而成,你短時間的修學佛法,你不是它的對手的。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觀,不能只是用事修的。第一個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後你去——培養一個善念,來取代妄想。所以這個調伏,就是開始培養一種善念,用佈施的念頭來取代,或者用佈施的念頭來調伏慳貪的心。用持戒的念頭來調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來調伏嗔恚的心。所以整個在觀心法門當中,關鍵點在第一個相,你從相當中看到過去。第二個緣,你今生的態度。

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他本來是學醫的,後來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啊,你應該讀書啊!他說:你讀書以後,你的功名可以做到縣長。他講三件事:第一個你的功名到縣長;第二個你今生沒有兒子;第三個你的壽命不長,只有到五十三歲。後來他很多的事情,果然都被印證了,這個時候,他就覺得生命沒有什麼意義,都被算準了。一個人果然不能擺脫過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他對於生命,他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從什麼地方來,所以就認命。這部分當然對,但是一個人看生命,不能只看這部分,你還要看到你將往哪裡而去。後來他遇到雲谷禪師,告訴他:禍福由因,改變在緣,你不要老是看過去,你要看看你的未來要去哪裡比較重要啊!

當一個人開始重視未來的時候,他開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啊一個人要找原因啊,你今生的生命怎麼會這樣子啊?你向內心去觀察,你就會找到原因。後來,了凡四訓找到兩個原因:我為什麼會短命?為什麼會福報這麼薄?為什麼會跟眾生沒有緣,都沒有人願意做我的兒子?他自己反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沒有容。對別人不能包容。還有自己覺得自己很聰明,只要他自己看不起的人、思想跟他不一樣的人啊,他那種苛薄,批判特別強,沒有包容的心、太清高。第二個,沒有忍,容是針對人。忍是針對事。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耐煩、沒什麼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沒有兒子跟薄福的第二個原因。所以他開始修正。他往他內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溝通的,跟自己溝通。你必須要回到你內心的深處,跟你過去的你溝通。強迫是沒有用的。

你看過去的我:是顛倒的,造了很多業,打很多妄想,當然業該受的都受完了,問題是這個妄想留下來。過去是顛倒的你,現在是覺悟的你。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內心有兩個你,一個是過去的想法,一個是現在的想法。所以你看我們經常會矛盾啊,真妄交攻。沒有學佛的人,他只是一個想法,他很正常。你看學佛的人很矛盾就在這裡,經常是真妄交攻。聖人也沒問題,聖人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清淨的想法。那麼我們在非凡夫、非聖人,這個過程是最麻煩的,兩個想法。那你必須用覺悟的心跟它溝通:誒,不要這樣子,你現在這樣沒有包容心,對事情沒有忍耐心,你永遠成不了大福報。他開始改變自己,所以從前面的相狀觀察,他得到了啟示,開始從言語上對治。很多事情開始包容,把胸量擴大,結果他又生了兩個兒子,這個花報就出現了。兩個兒子都做官,他本來五十三歲,活到七十四歲。他本來的官是做到縣長,一個地方的小官,後來做到中央的高官。

從這個故事看來,意思就是說:佛法認為禍福由因,這一塊是沒有錯,但是你要同時看到改變在緣。這部分外道沒看到,外道只會把你的命算出來,他沒辦法告訴你怎麼改變的。就是調伏。用種種的善巧方便,讓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所以:

你心態改變的時候,你的果報就改變了。

那麼這個就是以空假中三觀,來面對你的想法、來調整想法。那麼這個時候你會從一個比較狹隘的、醜陋的五陰,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五陰,它的主導性就在這個想,從這個地方來下手。

乙三、修行篇(分二:丙一、總標。丙二、別釋。)

我們修行的開始,就是去作一些方便的對治,要有一個實際的下手方法。

丙一、總標(分二:丁一、徴問。丁二、示答。)

丁一、徴問

首先,是如來對法會大眾的一個徵問: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我們把它作一個解釋:佛陀講修行之前,他先講到兩個基礎,道前基礎。他就問與會大眾說:汝等已經決定要發菩提心,要開始趨向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麼對於佛果、如來的這個妙三摩提(這個妙三摩提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對這樣的一個正念真如的三昧,生起精進勇猛而不疲倦的心。這時候你要修這個三昧之前,你一定要:先明發覺初心。

問一:什麼叫發覺初心呢?就是你要先明白,你最初發起覺悟的那一念心,是不是具足兩種決定不疑的理解。

問二:那麼什麼叫做二種堅定不疑的理解?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開始修行,當然先發願。佛法是先有願景,先有願才有行動,以願導行。就是說:你希望你來生變成什麼樣的結果,你才採取行動。而佛法是先有起結果再有行動的。

菩提願有兩種: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我們一般的菩提,是屬於願菩提心,就是偏重在意樂。我很想要往生,我很想要成佛,但是很難採取行動,還在內心當中醞釀當中。那麼到了行菩提心的時候,是我一定要成佛、我一定要往生,才採取行動了,付諸行動了。那麼從願菩提心,要轉成行菩提心,它這個過程當中,你要產生二決定義。兩種堅定不疑的理解。所以這個二決定義就是加強你的菩提心,讓你不退轉,堅持下去這種願力。從一個心中的意樂,而轉成一個實際的行動,這個就是所謂的二決定義。

丁二、示達(分二:戊一、審觀因地發心。戊二、審詳煩惱根本。)

前面的問,當然法會當中,沒有人有智慧回答,佛陀還得自己回答。

在修行過程當中——

第一個,你要知道:你能對治的是什麼?你憑什麼去修行?你所依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菩提心。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障礙,你為什麼能夠堅持下去?為什麼能夠一路走來、堅持下去?靠的就是菩提的願力。

第二個,你要知道:在你修行過程當中,你的障礙在哪裡?內在的煩惱,跟別人沒有關係。

一個是能對治的菩提心,一個是所對治的煩惱,那麼對於這兩個,你要產生很堅定的理解。首先我們看到因地的發心——就是為什麼要發心修無上菩提呢?這個要先審查審查。

戊一、審觀因地發心(分二:己一、總示。己二、勸修。)

己一、總示

總勸

審觀發心: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觀修無生: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當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你的行動是因為你有願力,才會產生行動的。但是這個願力它本身也有堅固跟不堅固的差別,我們看看佛陀在發明菩提心的兩種差別:

說:阿難!第一個決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棄捨,對聲聞人這種偏空思想的遠離。而修習大乘的菩薩道,最後成就入佛知見。這個入佛知見就是悟入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從一個攀緣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現前的一念心性。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要好好的審查、觀照你因地所發的心跟果地的決心,是相同還是不相同?你發心了,你受了菩薩戒,你緣境發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後成佛,在菩提樹下那個覺悟的心,是相同?還是不相同?佛陀說:阿難!假設你因地的發心,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滅之果,無有是處。所以你的菩提心,有生滅性的跟不生滅性的差別。你看有些人受了菩薩戒,剛開始很熱誠,沒多久,這個人不見了,在菩提跑道上不見了,這個菩提心就不堅固啦。

在生滅跟不生滅當中,本經佛陀講得不多。什麼是生滅?佛陀講的不多。但是你看《大乘起信論》講得很詳細了,它說:

一個人是緣人而發心,這個菩提心非常不堅固。第一個,緣佛而發心。看到佛的相好,哎呀,不得了,我應該好好修行。這種人緣人發心會退轉,因為佛會滅度啊。第二個,緣僧寶而發心。看到某一個出家眾持戒莊嚴、功德具足而發心。但是人畢竟是會死亡的。所以你是住相發心,住在佛的相,住在僧寶的相而發心,這樣的心是生滅心。你看很多人他學佛,是因為某一個老和尚修行不錯而學佛的,老和尚在的時候,他用功得很精進。老和尚一不在,他頓失了目標,他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心是住在一個外在的變化的相狀。

那麼:什麼樣的發心,才是正確的呢?你要發自內心的覺悟。所謂的:依止一念心性。我為什麼學佛?只有一個目地,我要開顯我內在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在這個地方就說:你的因地發心是生滅的,你要去求佛果菩提不生滅的功德,是無有是處。

諸位我們要知道:你為什麼可以拜佛,你知道嗎?拜佛是誰?是那一念心嘛。你為什麼可以佈施?所有的法門是心在推動的。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到修什麼法門,你那個法門的背後推的手是生滅心,你永遠得不到不生滅的果。就好像說你今天用沙,你煮不出飯出來,道理是一樣的。你用生滅心拜了一千拜的佛,雖然福報很大,但是它的本質還是生滅的。生滅就是生滅,它改變不了,不會因為你數量多,而改變,不可能。你用攀緣心來拜佛,這個果報就是攀緣、就是生滅的人天果報!

什麼叫生滅?

說白了:就是人天果報。你跟解脫道完全沒有關係,所以我們要重視改變心態。

修行——有一個能唸的心,一個所修的法。能唸的心它是主動的,它是被動的。諸法無性,境隨心轉嘛。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為名利,一切法為名利。所以:你用什麼心態來修行,這個是很重要的,比你修什麼法門還重要。你的心是不生滅的,你在佛堂裡面掃地,也是成佛的資糧。你的心是生滅的,你供養一個佛像,也是一個生滅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的!

正示

有作必壞: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無作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從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這樣的觀察,佛陀要阿難尊者汝當照明,你要自己去照了,在這個世間上,只要是造作之法,也就是說,它是要假借有為的造作去創造出來的,它既然有生,它自然是會有變化,乃至於消滅。比方說,你看世間上只要是有造作的,什麼東西不變壞,什麼東西不消滅呢?比方你蓋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本來沒有,你把它創造出來了,你要去造作嘛。那麼這個房子被你創造出來,表示什麼?它總有一天,只要是假借因緣造作出來的,它也會隨順因緣的別離而破壞掉。

那怎麼辦呢?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那麼只有一個東西是不會被破壞的,就是虛空啊!為什麼呢?因為虛空不是有為的因緣創造出來的,所以它不會有所謂的變壞。

這段文是表示什麼意思呢?

我們的心,有的是造作出來的,有些是你本來就有的。你看你緣一個佛像,那麼佛的功德相是造作出來的啊,它是有為諸法,佛陀必須有因地六波羅蜜的功德,才有這個佛的相狀出來啊。那麼佛像也會因為因緣而消失掉。但是有一個東西,是你本來就有的,所以只要是經過造作,才有的心態,都不能當因地發心。你要找一個你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不是造作出來的心,你安住在那個地方,這時候不管因緣怎麼變化,臨命終的時候:諸根敗壞、眷屬舍離,你的信心永遠不動搖,因為你那個心,是住在一個非常堅固不可破壞的一個基礎。所以它這個地方發菩提心,它不是一般的發菩提心。是要產生一種堅定、不可破壞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要堅固,你產生的力量才會堅固。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看很多的例子: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能夠保持最初發心的,沒幾個人。在這個菩提跑道上,繼續往前跑的,你看有些人跑得很快,但是到最後跑道沒有人,沒這個人了,是生滅心嘛。

問題是:

一、什麼是生滅的菩提心?

二、什麼是不生滅的菩提心?

瞭解這兩個,是很重要的!我們看附表:

當我們開始要付出行動,開始去返妄歸真、去創造未來的時候,第一個你要有一個願力、一個願景,而這個當中,你的菩提心,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菩提心的立足點,是生滅還是不生滅?我們看這當中有兩段:

壹、二種差別:(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二種差別。)

一、世俗菩提心

他的思考模式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種,剛好配苦、集、滅、道。依苦諦而產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諦而產生─煩惱無盡誓願斷;依道諦而產生─法門無量誓願學;依滅諦而產生─佛道無上誓願成。

那麼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他在緣境的時候,他緣的大部分是眾生的相。眾生的苦惱相而發心,這種人是悲增上菩薩。就是啟動他修行的動力,來自於眾生的苦,這種人是悲增上菩薩。

(二)智增上菩薩:有些人他的發心是緣佛的功德,他為什麼願意放棄他生命的享受,還要減少睡眠、減少飲食,他要減少他福報的受用而修學呢?因為他看到佛的功德。那麼緣佛的功德而發心的,是偏重在智增上。

這兩種菩薩有麼不同呢?

悲增上菩薩的修學:你看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在佛堂。他是在人群,那個塵勞的世界,去跟人家助念啦、參加義工啦,這種人是悲增上的。他大部分的時間是跟眾生打成一片的。當然這個也沒什麼好、壞,人生就是你的抉擇。那麼這種菩薩在成佛之道當中,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他成就聖道的時間會比較晚。

那麼智增上菩薩,他的生命當中的時間,大部分是在佛堂,或是去打佛七,或是去聽經。因為他偏重在上求佛道。悲增上菩薩偏重在下化眾生。所以我們講上求下化,其實這個過程是有所偏重的,沒有一個人,兩方面都具足的,不太可能。

總而言之,菩薩是有兩種,一個緣眾生相而發心;一個緣佛道相而發心。就產生悲、智。智增上的菩薩,他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總之,只要你緣眾生相也好,緣佛道也好,只要你發起了菩提心,你就是一個菩薩,你就有菩薩的戒體了。

菩薩的戒體有兩種相貌: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受了菩薩戒,他當然也會犯過失嘛!但是他是怎麼樣呢?雖作惡業,速疾能悔。所以一個人,如果你造了一個身口意的過失,你到晚上的時,誒!你自己會檢查出來。哦!你這個菩薩戒體很強,這個防非止惡的力量,雖作惡業,速疾能悔,那種增上慚愧。你今天講一句話傷到別人,你自己都不知道,到晚上也不知道,你的戒體可能很羸弱了,你那個防非止惡、自我反省的力量薄弱。所以你檢視菩薩戒體,就從這個因地檢查。

第二個、果報,雖墮惡趣,終不久留。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便這個菩薩由於過去的罪業,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他馬上彈出來。所以懺公師父常講一句話:發菩提心,逍遙自在。你一個人發了心以後,你的業就改變了,你那個重大的業力,就被破壞了。真正發心的人,你即便墮三惡道,也是很快出來。

你看某甲跟某乙在過去生,兩個同時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兩個人同時變成一隻螞蟻,但是這個某甲是受了菩薩戒的,他變成螞蟻的時候,他那個菩提心的戒體,發生了作用以後,他很快的就從螞蟻當中,產生了增上慚愧,他那個螞蟻的壽命不會太長的。有些人做螞蟻是,八萬大劫猶為鴿身啊,七佛出世猶為蟻子。你看這種人,根本就沒有戒體的。所以一個人墮落到三惡道以後,他跳不出來啊。這個人沒有發心過,沒有戒體,沒有那種防非止惡、滅惡生善的功能。所以這個戒體,的確是有它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戒體你要堅固,你必須要提升到勝義菩提心。

二、勝義菩提心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法法消歸自性。我們剛開始發心,的確要假借相狀,這個是正確的。緣境發心,緣眾生的境、緣佛道的境而發心。但是最後你要把它堅固、迴歸到一念心性。

你要告訴你自己:所謂的眾生在哪裡?在你的心中。所謂的佛道,也在你的心中。它們都只是你心中的一個影像而已。

你是假借這個影像,來開顯你真實的功德,叫借相修心。發心要假借相狀是沒有錯,但是你那個相狀要回歸到你的內心,借那個相來修心,你才不會退轉!

你看:我自己做僧教育十多年,我實際帶領新生帶十多年。一個苦惱的眾生髮心,我們從輔導,陪著他拜佛,幫他開示,解決他的煩惱,然後開啟他的智慧,創造很多因緣,讓他修福報,福報不錯了,走了、離開了。你會怎麼想?你要住在這個眾生相,你肯定退轉嘛!所以菩薩住相修行,你會有挫折感的,你受不了的。但是你是想說:誒,我假借這個眾生的相,借假修真。我因為眾生這樣的因緣,而啟發我自心的福德智慧資糧。這個時候你從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而提升到自性眾生誓願度。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現在還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住在外境,只有這個情況,沒有其它的原因。

我告訴你:外境不能住!因為外境是你不能控制的,外境是你過去的業顯現。我們菩薩是要有相沒有錯,但是你是假借這個相,因為你沒有相你也不能修啊,借相修心,不是說:教你整個是住在這個相狀啊,那你就叫心隨境轉,就不是在修心。所以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在這個眾生的世界裡面,斷惡、修善、度眾生,你弄到最後是,心有千千結,那表示,你是住相。不可以這樣子。你這個菩薩戒,菩薩道走不遠,而且你的功德也不會大,第一個不夠堅固,第二個你功德不會圓滿。所以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呢?從世俗菩提心而提升到勝義菩提心。你要知道眾生相、佛道的相都是一個我們假借的相狀,用來啟發我們內在的本性的功德。所以你生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顯你的自性的功德,來做這件事情。

我們接著看這一段的互動運用─那麼世俗菩提心的相狀,跟勝義菩提心的心性,怎麼運用呢?

[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

這段文,馬鳴菩薩說明:如何來做一個淨法熏習。修行就是淨法,以淨法來熏習染法,使令淨法的功德不斷的生起。我們現在承當了過去的妄想,那麼怎麼樣把妄想轉成真如呢?這以下講出三個次第:

第一個、安住力——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首先,你要安住在不生滅心,不要向外攀緣,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依止這個安住力,不隨妄轉,慢慢的折損無明妄想的力量。

第二個、調伏力——因為你不斷的熏習,這個熏習就是假借這個相狀,能令這個第六意識的妄想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所以我們修行要借相,雖然你安住在不生滅心,你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了,你還得要借相,我們要假借觀察眾生的苦惱相。

什麼叫厭生死苦呢?比方說:有些人會執著今生。福報大的人啊,今生放不下。你看他過去善業強,身體健康、身相莊嚴、財富具足、眷屬美好,那這怎麼辦呢?你要用無常相來觀察。其實這個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就全部破壞了,所以從無常觀的思惟當中,來熄滅對於今生的執取。第二種人,他對來生是有期待的。因為他今生過得很痛苦,他把所有的期望放在來生。那麼這怎麼辦呢?要思惟三惡道的痛苦。你今生造了善業→你來生快樂。但是你來生快樂的時候,菩薩在安樂的環境產生放逸→放逸再造業就墮落了,叫三世怨。所以你對來生有安樂的祈求的時候,你要小心啊,那個快樂果報之後,下一個就是三惡道。就是三世怨的因果。所以人、天的因果有三世怨的危機,第三生就墮落。

我們透過無常跟三惡道的苦,觀察這個假相,產生厭惡生死的心態,也觀察涅槃的安樂解脫的功德,產生好樂的追求,這個叫調伏。

在安住的時候,是無相的,調伏是要借相的。最後以此第六意識的空假中三觀,產生厭惡、欣求的相狀,又再加強你真如的熏習。

這是什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一開始是安住在無相的真如,所謂的安住在體─心性的本體。依體起用產生相狀,那麼這個相狀,又再加強我們安住的本體。懺公師父常說依體起用,用還照體。依止不生滅的體,而生起菩薩六波羅蜜的作用。但所有的作用呢,又再開顯你的體。也就是說:你本來是一分的安住,產生一個六波羅蜜的相狀。這個相狀,又再加強你變成二分的安住,你安住的力量更深。這二分的安住,又產生一個相狀,又產生三分的安住。所以由一念心性,產生六波羅蜜;由六波羅蜜,又加強你的一念心性。就構成一個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以一心真如,開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又開顯你一念心性,就是所謂的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的相狀緣故,又再一次熏習真如。由無相的真如,產生菩提心的相狀;由菩提心的相狀,又加強你無相的真如;那麼如是的輾轉,就產生一個不生滅的功德出來,是這個意思。

所以當我們講安住是無相的。但是你講調伏,那你就要假借─眾生的相狀來遠離,假借─佛菩薩的功德來欣求,你才會產生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

你所有的動力,都要依止無相的清淨心才能夠堅固!

這裡,我們開始講到修行的觀念,諸位要好好體會。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

人氣小說推薦More+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無情道+火葬場不回頭+爽文+女主獨美】 黎霜本是天之驕女,卻被穿越者小師妹繫結,吸她氣運,搶她機緣。只要她情感受創,小師妹就能修為大漲。 她一手帶大的師弟,為了小師妹,對她拔劍相向。 她敬重的師尊,為了小師妹,留她在絕境中等死。 她辛苦培育的劍靈,為了小師妹,轉身刺入她的身體。 一朝頓悟,她斬斷塵緣,轉修無情道。 她不再苦苦解釋,也不再乞求這些人的感情。 背叛她的劍靈? 一次背主,終身不用。 這
天邊星星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斬妖可以獲得功德提升修為。顧梟穿越而來,開始了一條殺鬼殺妖殺魔殺殭屍的道路。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厲鬼:你若是敢殺了我,這全村百姓都得給我陪葬! 顧梟:夠不夠,不夠再把隔壁村加上?妖怪:難道妖天生就該死嗎?顧梟:你不死難道我死? 心魔:讓我看看的你內心最陰暗的地方!顧梟:都得死,都得死,都得死! 心魔:??顧梟:你們不死,我怎麼變強?……我顧梟在此,妖魔鬼怪速來送死!
缺悅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無CP+群像+輕鬆爽文+團寵】沈白蘇修仙百年,一朝渡劫,卻被劫雷劈回了現代壞訊息:有個攻略者佔了她的身體,給五個男的當了三年舔狗,這事全網皆知好訊息:她的宗門跟她一起穿來了**三年前,沈家千金沈白蘇性情大變,成了舔狗,一次舔了五個,三年來堅持不懈不過最近,沈白蘇好像換口味了,天天上熱搜#驚! 沈白蘇包養娛樂圈新人#後來,劍修大師兄在武打賽道殺瘋,紅遍大江南北大師兄:沈白蘇? 那是我師妹#驚!沈白
時予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也能讀出神遊玄境!李容暄來到少年歌行的世界,意外拜師儒劍仙謝宣,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小儒仙。 前期苟在雪月城猥瑣發育,逍遙天境後開始接觸江湖。(從蕭瑟入雪月城開始! )[不拆CP,跟隨主線劇情!會有多條支線劇情,不礙觀瞻!]
耳今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秦牧野穿越到了萬妖來朝的盛世。父親乃雄踞一方的逐夷大元帥、安南節度使,手握重兵,滅國無數,功高震主。 內有體弱多疑的皇帝虎視眈眈。外有國破家亡的蠻族宿怨積恨。他有些慌,決定培養幾個女帝,保住自己的小命。 好訊息:女帝登基後,對他深情告白,說今生只想捧著他的頭,親吻他的唇。 壞訊息:女帝並不在意他的頭有沒有連著脖子。……早朝結束,回到寢宮。 秦牧野看著跪在腳邊的女帝,冷笑一聲:“剛才當著百官的面,你
想喝胡辣湯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