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影片

第4集《 楞嚴經修學法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六面。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本經的緣起,講到阿難尊者的託缽遇到了摩登伽女,結果造成了婬室的誤墮。而使令佛陀來宣說本經的這個迴光返照的法門。

智者大師說一部經它這個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智者大師說: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邊緣的跟中間的甜度是一樣的。這比喻說呢,一部經,你不要小看緣起分啊,這個整個序分啊,你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出一些訊息出來。我想我們從這個地方可看得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從緣起當中我們會找出病根。佛教是把整個生命分成兩塊: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一、外境是沒有錯的,因為外境在《唯識學》叫做唯識所現,阿賴耶識,外境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主導。第八識是把業力如實的顯現出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所以外境永遠沒有錯啊。

二、但是我們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誒,這個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內心這一塊,外境這一塊是認命的。我們很多人去改變外境,弄到自己這個問題更復雜,因為你那個方向錯誤了。所以它整個病根,整個緣起當中的問題,在於阿難尊者一念攀緣心,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讀緣起要知道,問題不在摩登伽女,問題也不在那個大梵天咒,為什麼文殊菩薩去那個地方,摩登伽女,大梵天咒對文殊菩薩沒有效果呢?因為文殊菩薩心沒有動嘛。所以我們從緣起當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嚴經》要對治的——就是我們一念攀緣的心。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取相,取著那個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謂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個假相。然後開始分別打妄想,然後帶動你的愛憎、取捨,就開始造生死的業力,是這樣來的。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整個緣起,就是一念的妄動引生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訊息,整部《楞嚴經》它的法要,所要對治的就是眾生的仁者心動。怎麼把這個妄動的心把它調伏下來,只做這件事情,這個是我們從緣起當中所得到的啟示。

我們不是去改變外境!你改變外境,你一輩子改變不了,你來生還要繼續過來,肯定的。你這個造成惡性迴圈,過去的煩惱產生一個業力,今生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又帶動另一層的煩惱,又產生一個業力,又產生果報...那你就落入一種惑、業、苦的惡性迴圈,你能夠從這個時候把心帶回家,就從這個地方,生死業也從這邊切斷趕快跳出來,這個問題在這個地方。

乙二、理論篇(分二:丙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丙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

前面阿難尊者提出了啟請,就是修學空、假、中三觀之前的最初方便,它所需要具足的教理是什麼。這當中分兩段: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二、發明三觀以示調伏。就是,你要知道你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先把這兩個道理弄清楚,你才有資格修止觀。

丙一、破妄顯真以明安住(分二:丁一、破除妄想。丁二、開顯真心。)

佛陀破除顛倒妄想,開顯我們眾生的真心,來說明我們生命的依止處。這個安住就是我們一個修學的目標。目標是以無住為住,或者說以一念的本來無一物的一念心性為住。這個地方的安住有兩個:第一個破除妄想,第二個開顯真心。安住是約著目標,調伏是過程,你要趨向目標,你要不斷的調整自己,讓自己慢慢的跟目標接近。

丁一、破除妄想(分四:戊一、破計身內。戊二、破計身外。戊三、破計中間。戊四、結示二本。)

戊一、破計身內(分四:己一、徵起緣心。己二、喻明調伏。己三、牒其內執。己四、正破非內。)

阿難尊者執著那一念攀緣心,是有真實性的在身體之內。

己一、徵起緣心

佛陀在破妄心是沒有自體之前,他就問這一念心,說:你這一念攀緣心,好!我先承認它有實體。那麼這一念有實體的心,一個有實體的東西,它一定有它的時空,它是過去呢?現在呢?未來呢?它一定有它的處所,它從什麼地方來?將往哪裡而去?它有一個時空。

佛陀就是從這個時空當中,來破除這個妄心是無自體的。所以佛陀就徵問說:你這一念攀緣心,既然是有實體,那它到底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提出這個疑問。

徵問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好,這是一個問、答,先看問:

佛陀問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當初隨佛陀出家,你是什麼原因出家?事出必有因啊!因為你的心攀緣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產生了好樂,所以你願意舍離世間的恩愛而隨佛出家。那麼你當初在緣這三十二相的時候,第一個、將何所見?你能見的心是誰?第二個、你以什麼為愛樂,愛樂心是誰?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能見是誰?第二個、能愛是誰?提出兩個問題,我們看阿難尊者怎麼回答:

回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心中愛樂的過程是有二個:第一個用心,第二個用眼睛。怎麼說呢?我首先用眼睛去觀察如來三十二相,然後再用內心去產生愛樂,所以我才願意捨棄世間的恩愛,而發心出家。為什麼出家呢?我希望透過出家來舍離生死輪迴的痛苦。

這個地方阿難尊者的回答,當然是有問題的。比方說,他說眼睛能夠見,這個地方是錯誤的。眼睛是一個色法,它沒有明瞭性。

實質上是這樣子:我們的心啊,了別外境主要是前六識,這當中前五識是明瞭,第六意識分別。比方說:我現在看到這個花,我非常歡喜,我心就住在這個花。那麼我為什麼見到這個花呢?

第一個、眼識去取這個相狀:這一部分沒有錯。前五識是把我們過去業力所變現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內心來受用,所以這個前五識這叫做受。福報大的人他的內心經常是快樂的,去到哪裡,他看到的東西都是如意的,善業強嘛。當然福報薄的人,他看到什麼事的都是苦惱的,因為他過去罪業。這個叫做循業發現,這一部分沒有錯。你的眼根所見、耳朵聽到什麼聲音,這一部分,都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沒有必要改變,其實你也沒辦法改變。

第二個、問題在第六意識:當你取到相狀以後,你開始分別,就開始產生顛倒想,問題出在這裡。佛陀所問的關鍵在這個其實是:誰為愛樂?關鍵在第六意識的愛樂。那個顛倒的分別,佛陀是要把那個病根抓出來。醫生要用藥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說你鼻子過敏,問題不在鼻子,肺部有溼氣嘛。把病根抓出來,你在鼻子上對治。那麼這個我們對境產生的這個影像,這個是過去善業、惡業所顯現的,這一部分沒有錯。第六意識的愛樂、攀緣出了狀況,先把這個病根抓出來,這一段是講這個意思。

己二、喻明調伏

佛陀講到調伏妄想的時候,先講出一個譬喻,看佛陀講出什麼譬喻,看經文就清楚了:

徵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這裡,佛陀就講出一個譬喻說:正如你所說的,你當初愛樂我三十二相的過程,的確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說的目是指前五識)。依止前五識來取這個相,由第六意識來加以攀緣分別,那麼你假設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調伏第六意識所產生的煩惱,這個攀緣心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調伏它呢?

譬喻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譬如說一個國王,他有很多的珍寶,但是可惜這個盜賊侵入,把他的珍寶奪去了。這國王受不了,發兵討除,帶著軍隊討除盜賊。那麼在討除盜賊,在對治煩惱之前,你要弄清楚啊,這個賊在哪裡?

國王就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這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我們心性本來是恆常不變,樂者,安樂寂靜;我者,自在無礙;淨者,離相清淨。我們本來是常樂我淨,但是怎麼會弄到現在這個樣子,苦苦惱惱呢?問題出在哪裡呢?先把這個病根找出來。

我們本來的面目是常樂我淨,弄到現在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個現在的面目跟本來的面目這個落差這麼大,這個是誰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問題找出來。所以說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你要去改變你的生命,從痛苦中轉成安樂,你要知道是誰讓你痛苦,要先找出來!

合法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我們生死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輪迴?

就是:我們的前五識去取相狀,第六意識去攀緣。結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輪迴。當然這個地方佛陀所要說的,是一口道出我們的攀緣。我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用攀緣心去攀緣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業。學佛以後還是用攀緣心來攀緣三寶的境界來修善,當然好很多了,但問題還是攀緣。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件事情說: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唸佛,念得很多。但是他越修行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不在拜佛。誒你看這個人拜佛拜這麼多,煩惱還這麼重。問題不在拜佛,問題也不在唸佛,他就是錯用心嘛。他用攀緣心來唸佛,你念一萬聲,我念兩萬聲超過你。那這個人是阿修羅法界。

你的心是決定你整個生命的本質!

什麼叫本質?後面佛陀會說,說你拿那個沙去煮飯,你一輩子就是變成一個沙嘛。你本質沒有改變啊。你用沙去放在電鍋煮了一天,它叫做熱沙,它不可能改成飯。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飯,不是拿沙去煮飯啊。所以你的心態不改變,即便你佈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個顛倒妄想的本質過程當中,增加一些善業,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質,你過去是什麼習氣,過去做什麼事,你以後還做什麼事,本質沒有改變,換湯不換藥嘛。以前是攀緣惡法,現在是攀緣善法,攀緣的本質沒有變。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你現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著加行,先怎麼樣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錯了,後面全部都錯了。也就是說,你要先調整你的心態,而不是趕快去做一些善法,問題不在這裡,是這個意思。

佛陀講這個譬喻:就是你這個國王,你現在先要把這個盜賊趕出去,你這個國王以後才能夠強盛興隆的。這個國王比喻真如本性,這個盜賊比喻攀緣心。

己三、牒其內執(分二:庚一、正牒,庚二、立例)

佛陀就牒示阿難尊者內的執著,

庚一、正牒

徵問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好,我們看經文,這當中有一個問答。

那麼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那你的心目是到底在哪裡呢?你當初緣佛的相好而出家,你也是依止這一念攀緣的心,於摩登伽女的相狀而墮落,那麼那個能緣的心它到底是在哪裡?把它找出來。

回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的啊,一切世間的這些十種的凡夫眾生啊,他們的共同想法就是:這個明瞭分別的心就在身體之內。比方說,你看佛陀如來的青蓮華眼,就在佛面上面,佛陀的眼根在臉面上,那麼我的浮根四塵,這個四塵指的是四大,地、水、火、風,它是能成;浮根就是眼根,眼根是所成。這個四大所成的眼根,也就是在我的臉上啊。這個是回答這個眼根所做的處所。那麼心呢?我的心就在我的身體之內。

妄想本來是不存在的,它要存在,有一個條件——必須依附一個影像。

我們前面說過,妄想是離開影像就沒有自體。古德有一句話叫離塵無體。離開了塵境就沒有自體,所以它一定要有所住。當然我們一般人對外境的境緣的執著是比較輕,因為我們對色身的執著特別重。你看我雖然很喜歡這個鬧鐘,鬧鐘摔壞了我會心痛,但是我要手摔壞了我更心痛,是不是?所以我們的住,最嚴重的住,當然是注重身體之內,這個是合情,合乎凡夫的心情。所以他說,一般的凡夫都是認為,我這個心是住在身體之內啊。有這樣的想法。看佛陀怎麼去破斥:

庚二、立例

佛陀在破斥之前先舉一個例子。

所見之境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陀舉出一個例子啦。佛陀先把所觀的境,把它分成內、外的差別。

佛告阿難:你現在坐在講堂當中,這個講堂我們解釋一下:

這祇陀精舍它是一片的樹林,那麼在這廣大樹林的中間,佛陀蓋了一個講堂,就在這樹林的正中央,所以叫做說法的講堂。那麼往外觀察是一片的祇陀樹林,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這祇陀樹林到底在哪裡呢?阿難尊者說:世尊!這個廣大的樓閣的一個清淨講堂,它的位置在給孤獨園樹林的中間,那麼這祇陀樹林就在講堂之外。這樣子就分內外,講堂叫做內,樹林叫做外,這個地方先把內、外把它標出來。那麼標出內外是幹什麼呢?這以下就說明他的道理:

所見次第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你在講堂當中,你先看到什麼?

阿難尊者說:這很簡單啊,我在講堂當中,我先看到房間裡面的如來、看到文殊菩薩、看到法會的大眾,然後再透過窗戶,看到外面的祇陀樹林。我一定是先見比較近距離的內,再見到外嘛。

遠見之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陀又再進一步問:阿難,那麼你見到整個樹林的時候,你是依止什麼能夠見到呢?你為什麼能夠見到外面呢?

阿難尊者的回答:世尊,因為這個大講堂有很多的戶牖。戶就是大門,牖是窗戶。有大門、窗戶都是開通的,所以我透過門戶,我可以看到講堂當中,這遠遠的樹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從這個比喻當中呢,我們可以知道一個道理:所謂的見,它有內外、遠近的差別。一定先見內,再見外,先見近處,再見遠處,沒有人說你近處看不到,看到遠處的,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它這個地方,先把內外、遠近的這個整個見的軌則,先把它標出來。這以下正式的破除:心在身內是不合道理——正破非內。

乙四、正破非內(分二:庚一、引例。庚二、正破)

庚一、引例

佛陀先引一個例子,再正式的破除:

難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陀就有一個問難說:正如你所說的道理,一定是先見近再見遠,先見內再見外。那麼你身體在講堂當中,你透過整個門戶的開通,看到遠處的園林。亦有眾生,這個亦有就是一個疑問啦說:是不是會有一種眾生,他居在講堂當中,但是他卻沒有看到講堂之內的如來?而卻能看到講堂以外的樹林?有沒有這種人呢?他人在講堂當中,裡面見不到,卻能見到外面?有沒有這種人?

回答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回答說:這種人是不存在的。他居在講堂當中見不到如來,但是卻能夠見到外面的林泉,是不合道理的。沒有這種人。他肯定是先見內、再見外嘛。是這樣子的。那麼佛陀就可以破他了。

庚二、正破

難問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瞭,若汝現前所明瞭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那麼這一段佛陀就正式破:說我們這一念攀緣的心,在身體之內是不合道理的:

佛陀先有一段難問,說:汝亦如是。正如你所說的前面的道理。我們一念這個明瞭分別之心啊,假若你現前明瞭的心,實實在在是居在身體之內,那麼心是有明瞭性的,它住在你身體之內,那你應該要先看到你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才對啊?那事實上,這跟事實根本不符啊?事實上有沒有一個眾生,他能夠先見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再見到外在的環境呢?我們沒有人看到我們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但是我們的心是有明瞭性的。如果它居在身內,那你這個五臟六腑應該先看到啊?你在講堂當中,你先看到講堂裡面的人,才可以看到外面的樹林。你的心在身體之內,你一定先看到身體之內的東西,才看到身體之外的東西?

比況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瞭,如何不知?】

縱然你不能夠見到心肝脾胃,哦,這個是五臟六腑。你說:喔,它這個距離跟心太接近了,我們見要有一點距離嘛,太接近看不到。那麼爪生髮長,這個我們的手爪、毛髮的生長,還有經脈的搖動,這個距離我們身體的中央距離比較遠,你應該要明瞭才對啊,你怎麼看不到你的頭髮在生長、手爪在生長、經脈在搖動?為什麼看不到呢?

正破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你連最近的身體之內的東西都看不到,又怎麼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應知,這個覺了分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道理的。因為我們看不到裡面的身體,所以它不可能住在裡面。

這個地方的整個七處破妄,蕅益大師說:你要知道不住內,利根的人就知道覓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心境和合產生一個影像,所以:

蕅益大師說:攀緣心叫做緣影之心。

一、你說:心在哪裡?

我現在攀緣這個花,我心就住在這個花當中,就是這樣子。但這個心是妄想心,因為這個花消失了,我那個分別心也沒有了,這叫生滅心。隨境而生,隨境而滅。

二、當你把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無所不在。本來就無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動以後,它就住在一個固定的處所。你喜歡這個鬧鐘,你住在這個鬧鐘。它好的時候你很高興,它破壞了你就很痛苦,標準的攀緣心。那因為我們有所住啦,就產生一個生滅的因緣,帶動了生死的業力。

佛陀所要破的是什麼?破除這個攀緣影像的心,它沒有自體。

我們要對治煩惱啊,有兩種方法。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第二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我們一般在對治煩惱是用枝末,你煩惱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蕅益大師說的:剛開始對治煩惱,譬如二軍對峙,強者為勝。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來抗拒你,我們剛開始叫抗拒煩惱,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轉,因為你疲於奔命嘛。所以我們剛開始對治煩惱是壓抑的,好一點就轉移目標,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還是在活動啊,你的病根沒有解決啊。那麼在時時勤拂拭當中呢,就是對治、抗拒,這壓力是很大啊。

(二)、但是本經的方式不是,不是這樣,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對它,你只要問煩惱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煩惱最怕你迴光返照;因為它沒有實體,它會變現很多假相來欺騙我們,讓你心有所住、然後分別…

你看我們一個人喜歡喝咖啡,我們第一念心…一個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嗯!不錯哦,這個咖啡不錯,口味不錯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買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呢開始攀緣啊,那個妄想很多的你,就住在妄想。你沒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帶著走。這咖啡是從哪裡那個地方買的?它跟哪一個廠牌比較怎麼樣?你在第二口的時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別當中,就是這樣子。

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帶給我們憂愁苦惱,引生我們的生死業力就在這個地方。取著這個相狀以後開始攀緣、分別,然後又從看到一個相狀,又創造另外一個其它的假相。使令我們心跟境當中,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們拜佛、唸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現不出來。本來我們唸佛持咒真的是可以產生強大力量的,但是妄想產生障礙、煩惱障。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可以對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覓之了不可得。

古人說:直了妄想無起處,通身熱惱自清涼。

妄想是沒有起處,它本來是無生嘛,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嘛。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心境接觸那當下,產生一個假相啊。當外境離開的時候,它也覓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師說:對治妄想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不是要你去斷妄想,不隨妄轉這四個字。迴光返照,不隨妄轉就做這件事情。

過去有一本書叫作《前世今生》,諸位有些人讀過。它裡面講到一個凱薩琳,這凱薩琳她經常內心有一個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她安立很多邪惡的名言。她假設水會傷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嚴重的話就休克,那這很嚴重啊。我們一個人不能沒有水啊。所以她只好請心理醫師處理。心理醫師就幫她催眠,你這恐懼的心: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她的前幾世,她的過去生有兩個生命當中,就創造她恐懼的妄想:

第一個、她有一生,她是一個母親,帶她的小女孩回孃家。在回孃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鄉下嘛,在山上,要經過一個吊橋,結果那個海水暴漲,把她們兩個都沖走。在她死亡的時候,在海水淹沒的前一剎那,非常痛苦,對水產生極度的恐懼,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那種痛苦的感受讓她揮之不去,心境結合妄想的力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她曾經有一生得到一個麻瘋病。這個病的病毒是從水井的感染產生。古時候麻瘋病也沒有藥可以治,得到麻瘋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她死亡的時候也極度痛苦,她恨死了那個水。

這兩生的這個生命的經驗啊,心境的結合這個顛倒想啊,其實我們現在的想法,跟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積的,所以我們現在很無奈啊。我們一定要去承受過去的我,現在是由很多的過去、過去、過去…才變成現在。那你現在很多妄想,已經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問題是你怎麼去處理?所以當她知道,其實她這個妄想,是由於過去的兩個生滅的因緣產生的,催眠以後她就好了。

為什麼催眠能夠把那心理病治好?達妄本空嘛。本來就沒有實體嘛,只就是當時的因緣和合,她在臨死之前那個當下的生滅的心,跟當下生滅的境接觸,產生一個暫時的感受,暫時的想像,而留下一個種子,一個功能表現出來,如此而已。它哪有實體呢?妄想要有實體,那就糟糕了,誰也斷不了,永遠沒辦法成佛。

我們修行的重點就是:本來無一物

諸位要知道:我講這一句話很重要哦,你要斷妄想,你要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斷妄想,這個觀念是本經非常強調的,我再講一次:

你要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

為什麼《楞嚴經》會讓一個人快速成長?這個法門殊勝。你看有些人他學佛很久了,沒什麼進步。十年前看他這個樣子,十年後還是老樣子,他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乘。修《楞嚴經》的人,會讓你快速的進步。因為它是先把心帶回家,先告訴你一個真相。你是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你本來沒有生死的果報。從這個本來無一物來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煩惱斷得很快、消滅得很快,他進步得很快,因為他的那個觀察事情的那個方向啊,他的智慧,是有所不同。佛陀把這個法門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們現在要到臺北去,你說,欸,我騎腳踏車也可以去,當然可以啊。你騎腳踏車要騎到什麼時候?你坐高鐵一個小時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門是很重要的。

本經當中就是到這個地方達妄本空。現在還沒有發明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就是:其實我們當初攀緣佛陀聖像的心,攀緣摩登伽女那一念心,都是沒有自體的,只就是當時心境的和合,一種虛妄的想像力如此而已,是這樣子,叫達妄本空。

戊二、破計身外(分二:己一、轉計;己二、破斥。)

阿難尊者就輾轉計度啦。他說心在身體之內被破了,那隻好說那就應該在外面了,不在裡,就在外嘛,這個是一般人的常情嘛。轉計在外。先看阿難尊者的轉計,

己一、轉計

轉計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阿難尊者,他被佛陀破斥以後,他感到很慚愧,他就起立向佛陀頂禮,而白告佛陀,他說:我現在聽聞如來以上的開示,我現在終於覺悟了。覺悟什麼呢?我的心其實不是在身體之內,而是在身外。

譬喻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他也講出個道理說:所以者何?他也講出一個譬喻說:譬如說一個燈光,燈光呢在黑暗當中,燃一個燈光在屋子當中啊,這個燈光當然先照室內,然後從門戶當中,再看到室外嘛,一定先看到近才看到遠。

這個道理是說什麼呢?

合法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我們一切眾生啊,之所以見不到身內之物,而只看到身外之物,就好像燈光啊,它是放在室外,所以它只照了室外的東西,不能照了室內;那麼這個道理應該是沒有疑惑,正如佛陀所開示的圓滿了義的教法一樣,是不虛妄的吧。

這一段阿難尊者的回答,跟第一段有點不同。前面阿難回答得很肯定:如是識心實居身內,很肯定。那麼這個地方被佛陀破了以後,他是說:同佛了義,得無妄耶?應該是真實不虛的吧,這當中有點不確定。沒有像之前口氣那麼肯定。看佛陀的破斥:

己二、破斥(分二:庚一、立例;庚二、正破。)

庚一、立例

佛陀先安立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佛陀就告訴阿難尊者說:在我們的僧團當中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比丘。剛剛都隨從我啊,在室羅筏城當中呢來乞食用餐,你現在都回到祇陀樹林。那麼佛陀說:我已經吃飽了,這個地方要把佛陀揀別出去。因為佛陀是法王。於法自在,佛陀是不需要飲食的。但是阿羅漢是心自在,但他色身不自在。阿羅漢的心當然證得無生啊,他沒有所謂的煩惱障、業障。但是他的色身有這個報障。他還是要吃飯的。佛陀教阿難尊者說:你現在觀察這麼多比丘,假設只有一個人吃飯,其他人會飽嗎?阿難回答說: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說呢?說:這些比丘雖然是阿羅漢,同證無生,但是他的色身都不同啊,依止的色身不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飽,怎麼可能說一個人可以使令大家都飽呢?這是不合理的。下一段正破:

庚二、正破

外不相干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佛陀告訴阿難說:假設我們明瞭的心是在身外,那這個有個問題,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心是有明瞭性的,它在身體之外,那這樣子你的心跟色身就互不相干啊。怎麼說呢?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你心有所感受,你的心的感受不能傳遞給你的色身;你色身有所苦樂的感受,也不能傳遞給你的內心。為什麼呢?因為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就這個問題。但事實上不然,怎麼說呢?

舉例說明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舉個例說啊:我現在給你看我的兜羅綿手。兜羅綿是印度的一種綿花,又細又白的綿花,比喻佛陀的手是又細又白。他說:你眼睛看到我的手的時候,你心會產生分別嗎?阿難尊者說:的確,我眼睛看到你的手,我心會產生很多苦樂的感受分別。

正破邪執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佛陀告訴阿難說:那表示你身心相知嘛。你色身的感受會傳遞給你的內心嘛,你內心的感受也會傳遞給你的色身。那怎麼可以說是心在身外呢?所以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住在身外,那身心就不相干,這個跟事實不符。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說:

在饑荒的時代,有一個母親,她要去外面找飲食,臨走之前,用這個沙,用這個布袋綁了沙掛在樑上,告訴這個女兒說:你來看看哦,這個是稻米哦,你不要哭,我去去回來以後,我拿那個米,煮粥給你吃。這個小女孩心中有個願望、有一個願景:這個米很快就可以煮粥。結果這個母親一去,去了好幾天都沒有回來,可能是在外面往生了。這鄰居來看她,誒!你媽媽呢?說:我媽媽出去啦!那她有什麼交代呢?她說:她回來的時候要煮粥給我吃啊!結果那鄰居把那個布袋拿來,開啟的時候是沙,這小女孩看到是沙的時候,當下死亡。所以你看,她在知道是米的時候,她心中有願望,會滋生她的色身。一個人心中有願景的人,她色身會比較健康一點,但是她的願景失掉的時候,她的色身馬上敗壞。那你說我們的心跟色身是不是互相相通呢?你看現在的醫學提出身心靈對不對?你的色身跟你的心靈是一個互動的。

我最近看一本書:有一個居士借我一本書,叫做《零極限》,這是一個美國的作者,美國的西方醫學也知道,色身跟心靈是互通;他的想法是認為:

一個人要健康,你要經常做一件事:感恩你的色身。

感恩你的心臟每天為你跳動,感恩你的肺部讓你能夠正常呼吸,感恩你的雙腳它能夠讓你活動,誒!果然有效,它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們的色身是需要鼓勵,你不要一天到晚罵它,你越罵它,它越糟糕!你這個肝臟這麼不好,那你吃什麼肝藥都沒有用。

所以說這個心跟身是互通嘛!身心是互通的,怎麼可以說心在身外呢?這不合道理啊。這個兩個是互相了知的。所以說這個在身外是不合道理。

我們現在最後再做一個實驗:心在哪裡?

現在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給大家聽一個鐘聲,這個鐘聲我們今天沒有引用,但在經文是有的。把眼睛閉起來,我們請維那師敲個鐘:…鏘…好!你們剛剛聽到幾個聲音?

聽到一個聲音舉手,哦!很誠實。好,放下。聽到二個聲音舉手,哦!聽到兩個聲音,好,請放下。其實聽到二個聲音是正確的,你只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表示你的心啊,是被那個鐘聲所,心已經住在這個鐘聲上了,你沒有把心帶回家。

※一個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聽到二個聲音:第一個鐘聲,第二個無聲。無聲也是一個聲音。沒有聲音,唉,是啊,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們現在就是怎麼樣?我們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然後就是佛陀說的: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就是我們放棄了大海,去追求一個水泡。我們去住在一個境上的時候,其它的什麼都看不到。所以你聽到一個聲音,這是我們的習慣。這個攀緣心。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聲音,所以你已經忽略那個無聲的聲相。

我們再聽一次好不好?

你把心帶回家,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再聽聽看,你應該聽到兩個聲音才對!

不要動念頭,就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

好!開始:…鏘…好,兩個聲音對不對?那就對啦,那諸位把心帶回家了!

你一動的時候——你動在什麼地方,心就在那裡。

所以:你要如如不動,你的心就…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緣心。用攀緣心、用那個動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你就糟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很難解脫生死的業力。一個人,心經常動,你要跳脫生死就很困難,即便你念佛都很難。你經常要保持如如不動,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就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你平常這樣訓練,你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保持正念。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人氣小說推薦More+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大師姐重生斷情,師門都慌了
【無情道+火葬場不回頭+爽文+女主獨美】 黎霜本是天之驕女,卻被穿越者小師妹繫結,吸她氣運,搶她機緣。只要她情感受創,小師妹就能修為大漲。 她一手帶大的師弟,為了小師妹,對她拔劍相向。 她敬重的師尊,為了小師妹,留她在絕境中等死。 她辛苦培育的劍靈,為了小師妹,轉身刺入她的身體。 一朝頓悟,她斬斷塵緣,轉修無情道。 她不再苦苦解釋,也不再乞求這些人的感情。 背叛她的劍靈? 一次背主,終身不用。 這
天邊星星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有功德?請天下鬼怪助我修行
殺鬼斬妖可以獲得功德提升修為。顧梟穿越而來,開始了一條殺鬼殺妖殺魔殺殭屍的道路。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厲鬼:你若是敢殺了我,這全村百姓都得給我陪葬! 顧梟:夠不夠,不夠再把隔壁村加上?妖怪:難道妖天生就該死嗎?顧梟:你不死難道我死? 心魔:讓我看看的你內心最陰暗的地方!顧梟:都得死,都得死,都得死! 心魔:??顧梟:你們不死,我怎麼變強?……我顧梟在此,妖魔鬼怪速來送死!
缺悅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全宗門穿現代,滿級大佬帶飛祖國
【無CP+群像+輕鬆爽文+團寵】沈白蘇修仙百年,一朝渡劫,卻被劫雷劈回了現代壞訊息:有個攻略者佔了她的身體,給五個男的當了三年舔狗,這事全網皆知好訊息:她的宗門跟她一起穿來了**三年前,沈家千金沈白蘇性情大變,成了舔狗,一次舔了五個,三年來堅持不懈不過最近,沈白蘇好像換口味了,天天上熱搜#驚! 沈白蘇包養娛樂圈新人#後來,劍修大師兄在武打賽道殺瘋,紅遍大江南北大師兄:沈白蘇? 那是我師妹#驚!沈白
時予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少年歌行之小儒仙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也能讀出神遊玄境!李容暄來到少年歌行的世界,意外拜師儒劍仙謝宣,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小儒仙。 前期苟在雪月城猥瑣發育,逍遙天境後開始接觸江湖。(從蕭瑟入雪月城開始! )[不拆CP,跟隨主線劇情!會有多條支線劇情,不礙觀瞻!]
耳今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敗犬女帝,把頭髮盤起來!
秦牧野穿越到了萬妖來朝的盛世。父親乃雄踞一方的逐夷大元帥、安南節度使,手握重兵,滅國無數,功高震主。 內有體弱多疑的皇帝虎視眈眈。外有國破家亡的蠻族宿怨積恨。他有些慌,決定培養幾個女帝,保住自己的小命。 好訊息:女帝登基後,對他深情告白,說今生只想捧著他的頭,親吻他的唇。 壞訊息:女帝並不在意他的頭有沒有連著脖子。……早朝結束,回到寢宮。 秦牧野看著跪在腳邊的女帝,冷笑一聲:“剛才當著百官的面,你
想喝胡辣湯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