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右手的袖子略長,將他的右手整個蓋住,很少有人能見到。
李儒和董卓對話,不要說統歸李儒管轄的文士,就連西涼軍諸將都微微垂著頭。
這不僅僅是董卓的威望,同樣是對李儒的敬畏。
在涼州這片土地上,李儒有“寧見黃泉,不見李儒”的名聲。
董卓一馬當先,李儒緊隨其後,大部隊這才一一跟上,董卓邊走邊問道:“文優,信中說不太清楚,現在關東局勢怎麼樣了?”
他的眼神之中帶著一絲絲的晦暗,又有一些興奮。
李儒當即道:“太平軍賊首張角,在河北之地擊敗了皇甫嵩,朝廷的禁軍羽林衛全軍覆沒。
天下局勢到了關鍵的時刻。
朝廷想要重建禁軍,需要時間,但是太平軍不會給朝廷時間,所以朝廷命令各地募集兵勇。
臣預計,下一步就是進京勤王了,而且時間不會太長,可能傳旨意的使者已經在路上了。
所以臣將您喚回來,早做準備。”
董卓聞言眼中大喜,臉上卻一片憤怒,喝道:“皇甫嵩無能,真是枉食君祿,竟然如此喪權辱國,竟然還忝居高位,又有何資格呢?
本官這樣的大漢忠良屢立功勳卻只能在邊境打轉,那些公卿腐朽汲汲於虛名卻高居廟堂之上,何其不公也!
如今天下大亂,倒要讓世人看看,我等武夫是否能挽天傾,看看誰才是大漢的擎天白玉柱。”
李儒聞言微微笑起來攏在袖筒中的右手緊緊握住,陰惻惻道:“主公,待進了洛陽之後,勿忘大業啊。”
在如今這個時代,李儒的出身連寒門都算不上,他是真正的從最底層一點點爬上來的。
他現在還記得自己從涼州向中原而去,他準備去傳說中的昭城求學,但是到了洛陽之後,受到了洛陽豪門的羞辱。
因為他的出身太低了,而且那個時候的他,才學還沒有高到能讓人看重的程度。
在洛陽的日子讓他徹底看清了所謂的豪門嘴臉。
一氣之下直接返回了涼州,在涼州這個文華不太振作的地方,他還是有許多機會的。
而且他天賦絕倫,刻苦讀書,進步極快後來搭上了董卓的快車道,一步步走到了現在。
他畢生的心願就是帶著西涼的鐵騎,去把洛陽的花花世界踏破,用鋒利的刀子告訴天下的豪門。
我李儒在涼州十數年,就是要告訴你們,我這個庶民出身的人,有多麼的了不起,我本該得到卻最終失去的,我都要親手拿回來。
中原的所謂豪傑之士,我李儒要打十個!
董卓一怔,想要自己曾經到洛陽見到的花花世界,再看看這涼州的一片荒涼,心中便一片火熱,頗為振奮的說道:“文優放心,在涼州之地這些年的奮勇拼搏是為了什麼,本官心中有數,說說接下來我們應該如何做吧。”
李儒是整個董卓麾下西涼集團的總規劃師,董卓則是團結眾人的領袖,董卓這些年一步步都是按照李儒的規劃而做。
李儒早就思索了無數遍這個問題。
聽到董卓發問,當即就說道:“主公,思慮中原的問題就不能僅僅思慮中原。
太平軍的確是強橫,尤其是張角,竟然能擊敗皇甫嵩,那之後若勤王大軍不能及時出現,那攻入洛陽未必就不可能。
臣想問的是,您是否要不顧一切的去勤王救駕呢?
我西涼大軍想要萬全的前往洛陽救駕,需要不短的準備時間,臣實在是擔心來不及勤王之事啊。”
這一問就是問董卓,到底是皇帝重要,還是我們西涼集團重要。
董卓聞言滿臉正氣凜然道:“我董卓屢受皇恩,陛下對我有再生之德,萬死不能報答,我董卓自然是要做大漢忠良的。
但西涼諸將卻未曾受過陛下的恩情,使西涼諸將隨我赴死,本官於心何忍啊!
唉。
只能準備萬全,再往洛陽而去了,文優便以此,來制定計劃吧。”
“主公高義,社稷之幸啊!”
李儒先是抱拳為董卓的一片忠義之心慶賀,然後才緩緩說道:“主公的抉擇實際上恰如其分,與其白白送死,不如準備萬全之後,再挽救漢家社稷。
社稷重於宗廟,宗廟重於君,便是如此。
即便是攻破洛陽,大漢的社稷同樣是很難滅亡的。
這天下之間的人心對漢室依舊是認同,尤其是那些士族,是最不希望漢室易鼎的。”
談起士族,李儒微微皺起了眉頭,他最恨的自然是洛陽豪門,但是對那些士族同樣沒有好感,但程度上就減輕了許多。
這還是董卓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在他看來,那些州郡之間計程車族,基本上都是無君無父之人,和那些人比起來,他董卓是真正的大漢忠良。
李儒便為董卓解釋道:“主公,士族之所以和皇帝不和,是因為士族認為皇帝不行,宦官不行,外戚不行,他們自己才有資格治國理政。
他們的目標是聖天子垂拱而治,皇帝好好在皇位上坐著就行,其餘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士族認為自己就是專業的人。
士族的最終目標是做洛文王那樣的頂級權臣。
但是換掉皇帝對他們來說同樣是很難以接受的。
有的是出於個人維護漢室的心願。
但最重要的還是士族不願意改變!
改朝換代意味著無窮的變數,士族在漢室的體制之下已經拿到了無數的好處,為什麼要改變?
這就是士族的邏輯。
任何一個想要毀滅漢室這種體制的人,都會成為士族和豪強的共同敵人。
這就是太平軍註定失敗的原因,當皇帝的那道詔令下達的那一刻,太平軍的下場就註定了。
除非張角真的能逆天,以一人敵天下英豪。
但這不可能,就算是項王復生,淮陰再世,面對天下群雄,依舊只能俯首,除非素王上皇和昭聖王這種人間神聖出手。”
董卓聞言微微皺起了眉頭,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武夫出身,得不到士族的認可,太平軍的勢力那麼大如果都不行,那他該怎麼辦?
李儒明白董卓心中所想,沉聲道:“主公,天下一旦動亂,形勢就立刻不同。
士族唯一的選擇就是和控制當地的諸侯合作,在您趕回來的這些時日涼州已經有不少士族都來拜訪微臣。
西涼軍要大發展了,只可惜您不能當涼州牧,否則以州牧的身份控制涼州,再加上涼州士族的鼎力協助,這天下都要聽聽您的名字。”
諸侯和當地士族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不是每一個家族都想要成為諸侯,尤其是在三互法的限制之下,通常一地諸侯都是外地人。
外地人過來定然要和本地人合作,雙方之間互惠互利,外地諸侯成為本地士族的代言人,一起爭奪利益,壯大集團。
士族能為諸侯提供的助力極多,包括但不限於財貨、人才、人力,如果董卓真的能得到涼州士族的認同,那他的勢力將會急劇的膨脹起來。
涼州士族的實力在大漢之中自然不算是強,畢竟天下的精華都在關東,關西是武人的天下。
不過涼州因為絲綢之路的存在,實際上經濟水平很不錯,經濟水平不錯的情況下,教育水平就差不到哪裡去。
想當年先漢的時候,因為靠近長安,河西四郡那是相當的輝煌,當年武威賈氏是顯赫當世的經學家族,就連關東很多學子都來河西求學孟儒。
只可惜隨著時間流逝,武威賈氏的主脈遷回了關東,後來在先漢末沒落,還沒有落魄到寒門的程度,但和當年還不如他們的經學家族一比,就差得多了。
涼州這裡的賈氏只留下大貓小貓兩三隻,說落魄倒也不算,畢竟家中有藏書,家中子弟識文斷字,不可能混的太差,可以說是典型的寒門。
整個家族都在等待著一個傑出的子弟,帶領整個家族一飛沖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