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床上形如枯槁的老人,在這一刻,陳慧英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和心結。
以前恨不得她早點走,可當她真的要走了,卻有些不是滋味,反而覺得這樣互相恨了三十年,一點意義都沒有。
陳慧英看了她幾眼後,見老太太一直在大口喘氣,沒有半點反應,就離開了這裡。
當年她跟老李結婚時,雙方家庭都極力反對,老太太更是以死相逼,好在他們兩人都沒有放棄。
由於雙方家裡反對的緣故,兩人在一起那會,真的什麼都沒有。
只能住在漏風的木板房裡,那時最怕的就是下大雨刮大風,就怕房塌了。
她跟老李結婚時,連個儀式都沒有,雙方家裡人也沒到場,兩人只是在家做了頓“好吃”的,就去鎮上領證了。
好在那時候吃的是大鍋飯,村裡漁業隊剛在組建,她報名加入了織網大軍,老李則成了漁業隊的一員。
在統一分配的年代,只要夠勤快,生活肯定沒有問題。
就這樣,兩人從無到有,憑著一股幹勁,終於有了屬於他們兩人的房子,第一次購買了傢俱,沒兩年就有了老大。
第四年,有了老二。
第六年,有了老三。
直到開放後,漁業隊的資產也全被大隊長給變賣了,分包到戶,責任到田那會,他們分配到了幾畝海蠣田。
日子雖苦了點,但也算比較充實,還是有盼頭的。
本以為大家都一樣,可讓陳慧英沒想到的是,老太太竟藏有“小黃魚”,彷彿是在跟他們慪氣一樣。
老太太把所有的錢,全給了老大和老三。
漁業隊才剛解散,老三家就把漁業隊那艘最大的拖船給盤了下來。
老大家的那幾艘船也都是老太太出資購買的,甚至連那個嫁到外地老四也分到了一杯羹。
三家人的條件,在老太太的資助下,瞬間突飛猛進,全都過上了好日子。
唯獨老李什麼都沒有。
分的那些海蠣田也很難賺到錢,恰巧,可以說,那時候是他們家最困難最不順的時候。
老二耀國結婚了,兒媳婦鬧著要分家。
老大給氣走了。
老三又整天跟街溜子一樣,彷彿所有的不順一口氣降臨到這個家。
窮!
沒錢!
那時候,陳慧英覺得苦點就算了,可沒想老太太並沒打算放過她。
就是想看她生活過得不如意,就是想在她的傷口上撒鹽,時不時就跳出來挖苦兩句。
說什麼,他們家之所以不好過,事情多,全是因為娶了她導致的,說她是掃把星、害人精。
那時候,陳慧英真的很想上門找她打一架,幸好多魚很爭氣,讓這個家翻身起來,她心中的那股怨氣才沒有那麼大。
本想讓老太太好好看看,哪怕沒有她那筆私房錢,這個不被她祝福的家也可以過得很好。
沒想,一轉眼,直接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說好老死不相往來,卻直接跑到了他們家來。
且一年多不到的時間,說走馬上就要走。
從老太太那裡離開後。
陳慧英獨自在家坐了很久的時間,等她再聽到跟老太太有關的訊息時,她已經徹底離開了人世。
老太太至死都不知道她最疼的孫子李玉軍,還在監獄裡吃牢飯,還以為是在外地做生意來不及回來。
這些天。
李家人一直都在忙白事,前去幫忙的,都有大鍋飯吃。
對老太太沒啥感情的李浩然,這兩天一放學就去湊熱鬧,經常去蹭鹹飯吃。
直到,下葬那一天。
李多魚他們都披麻戴孝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們也花了大價錢買了口號好棺材,又請了鑼鼓隊,送了老太太最後一程,也算是風光大葬吧。
而對於阿孃和老太太的矛盾,李多魚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價,只能說這是兩村矛盾引發的悲劇。
陳家村由於是宗族村,很難接納外地人,在人口上一直都沒有特別大的進步。
下沙村是四方八面逃難來的,宗族觀念沒那麼強,以至於在很短的時間裡,人口數量遠超陳家村。
再加上當初碼頭的選址,成了陳家村心裡頭永遠的痛,對他們來說,彷彿擔擔島被下沙村的人偷搶了一樣。
而就是在這種互相怨恨的環境下,因為一件極小的口角事件,最終演變成了兩村的械鬥。
其實,哪怕到今天,陳家村對下沙村依舊有很大的怨念,兩村人的聯絡非常的少。
兩個村通婚的極少,加上阿爹阿孃這一對,兩個村通婚的不到三對。
陳家村的人很少到擔擔島碼頭這邊來坐輪渡,一般都是坐他們村自己的老客船。
且不允許下沙村的人,去他們村所屬的那片近海下網捕魚,雙方漁民在交界處碰上了也經常發生口角。
可由於當年械鬥死過人的緣故,這些年雙方也就僅限於嘴巴上罵罵,大家也不再那麼上頭了。
老太太離開沒多久。
李家又恢復了往常的平靜,大家該捕魚的捕魚,該賺錢的賺錢,就是阿孃的嘆息聲,明顯多了不少。
鯁在喉嚨的那根刺拔掉後,她反而有那麼點失落,最近總是沒精打采的。
李多魚雖兩世為人,可碰到這種事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阿孃,感覺有些事情,只能交給時間慢慢去撫平。
而小舅陳冬青上電視後,前去找他的養殖戶越來越多,聽說水產研究所每天都有不少人排隊去諮詢海帶養殖的。
這混蛋可能是自己被問煩了,就把大量的養殖戶往他這邊引,導致很多人都跑來擔擔島找他取經。
前腳,接待完一波養殖戶,說不定後腳又得接待一批前來擔擔島考察的考察團。
而這期間,他的鰻魚廠也正式步入了正軌,鰻魚苗開口後,就是不停地在燒錢。
最為開口餌的紅蟲要整整餵養一個多月,近十萬尾的鰻魚苗一天要吃三頓,一天就得消耗五十斤左右的紅蟲,單單每日紅蟲的成本就要一百塊。
從大伯母那親戚那裡獲得的賠償,剛好只有鰻魚苗七天的消耗。
而村裡面那些出去抓紅蟲的,各個都喜笑顏開,最誇張的一天,有個叫德林的村民,在縣裡面的臭水溝裡捕撈了近三十斤的紅蟲,一天就從李多魚這裡賺走了六十塊錢。
幸好歐哥非常的給力,他也在大竹村幫他收紅蟲,可賣給他的價格才一塊五。
紅蟲連續餵養了半個月,鰻魚苗的個頭明顯長大了許多,跟剛抓來的相比,足足大了三倍左右,食量也跟著增大了不少。
可李多魚也跟著破產了。
現在最讓他頭疼的是,再過半個月,鰻魚馬上就要開始轉飼料養殖了。
可專門用來養殖鰻魚的魚粉還沒有著落,李多魚甚至跑到了榕城的飼料廠去詢問。
結果對方連魚粉是什麼都不知道,想要魚粉的話,就必須親自制作。
魚粉的製作過程是有點複雜,好在李多魚曾經制作過。
魚粉分為三種雜魚粉、紅魚粉和白魚粉。
雜魚粉顧名思義,就是雜魚乾做成的粉末,紅魚粉,則是紅肉魚類做成的,白魚粉則是鱈魚、鰈魚這種白肉魚類做成的魚粉。
前世,他們那裡的鰻魚廠一般都是買進口的鱈魚白魚粉當做鰻魚的餌料。
說起來,鰻魚真的是非常難養且挑食的生物,鰻魚的消化道非常的短,魚粉要是不夠細的話。
就會消化不好,很容易犯胃病,李多魚要是想弄出高質量的魚粉,還得買一臺魚粉研磨器。
可在這個年代,並沒有生產專門用來研磨的魚粉的機器,只能用磨麵粉的機器來代替。
購買這些裝置,外加雜七雜八的各種投資,李多魚在養鰻廠一共花費了三萬多塊。
底褲感覺都被扒光了,身上連一百塊都拿不出來,且還欠了信用社兩萬塊。
李多魚覺得自己應該是重生後,最窮的那一位,都到這個世界一年多了,反而把自己變成了下沙村“首負”。
可李多魚倒是一點也不慌,因為想給他送錢的人,真的太多了。
鎮上信用社的張主任,前段時間,甚至親自跑到擔擔島來,參觀了下他的鰻魚養殖廠。
新元水產公司的陳元素知道李多魚已經開始養鰻魚後,感覺比李多魚還要著急。
鰻魚能不能養起來都不知道,她就已經預定了大幾千條,畢竟蒲燒鰻魚是日料繞不過的一道菜。
(本章完)